在中国大陆,自制粮食酒(如白酒、米酒等)用于销售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除非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和许可证。具体法律风险如下:
1. 无证生产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自制酒若用于销售,属于食品生产行为,无证生产将面临行政处罚(没收、罚款),甚至刑事责任。酒类生产还需符合《白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标准,对生产环境、设备、工艺等有严格要求,家庭作坊通常难以满足。2. 无证经营违法
销售酒类需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部分省份还要求《酒类流通许可证》或备案登记。未经许可的销售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3. 税务风险
酒类销售需依法缴纳消费税、增值税等税费。私自销售可能构成偷税漏税,面临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4. 质量安全风险
自酿酒的甲醇、杂醇油等有害物质若超标,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一旦引发事故,生产者将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如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合法例外情况
自酿自饮:不销售仅自用或赠送亲友(非营利)一般不违法,但需注意食品安全。取得合法资质:通过合规厂房、设备、工艺流程取得生产许可证,并完成经营备案后,可合法销售。法律依据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六条《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建议
若计划规模化销售,应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并合规经营。小规模自酿建议仅限家庭使用,避免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销售。自制酒销售在中国属于严格监管领域,无资质销售存在较高法律风险,需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