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掺塑化剂

白酒中掺入塑化剂的问题自2012年“酒鬼酒事件”以来备受关注。以下从来源、危害、行业现状、检测方法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塑化剂的来源

1. 生产设备迁移

白酒掺塑化剂-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酒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塑料管道、容器、密封垫片等接触材料,尤其是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如DEHP、DBP)的PVC材质,在长期接触酒精(脂溶性溶剂)时,塑化剂会逐渐迁移至酒体中。高档酒因工艺复杂、存储时间长,风险更高。

2. 包装材料污染

塑料瓶盖、内塞或酒泵乳胶管等低质量包装材料也可能释放塑化剂,尤其是长期接触高浓度酒精时。

白酒掺塑化剂-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人为添加(极少数)

个别企业可能为改善酒体挂杯效果或口感,非法添加塑化剂。

二、危害与安全限值

1. 健康风险

白酒掺塑化剂-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内分泌干扰:塑化剂结构与激素类似,可能影响生殖能力,导致男性生殖系统损伤、女性性早熟等。
  • 慢性毒性: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脏损伤、免疫系统异常及癌症风险。
  • 酒精危害叠加:过量饮酒本身对健康有害,塑化剂风险需结合酒精摄入量综合评估。
  • 2. 安全限值

  • 国家卫计委风险评估指出,白酒中DEHP和DBP含量分别低于5mg/kg和1mg/kg时,健康风险可接受。
  • 以体重60kg成年人为例,每日摄入DBP不超过0.6mg(欧盟标准)或更高(美国标准)均属安全范围。
  • 三、行业现状与案例

    1. 行业整改与进步

  • 大型企业:多数已通过“以钢代塑”替换生产设备,2019年检测的11款中高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均未检出塑化剂。
  • 小型企业:仍存在使用低成本塑料设备的情况,如2025年北京燕都酿酒因DBP超标召回72瓶二锅头。
  • 2. 历史事件

  • 2012年酒鬼酒DBP超标260%(1.04mg/kg),引发行业震荡。
  • 2014年红花郎酒、2018年西凤酒等均被曝塑化剂超标。
  • 四、检测与防控措施

    1. 检测方法

  • 国标方法:GB 5009.271-2016规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作为主要检测技术,可测定16-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 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快速筛查DBP、DEHP等常见塑化剂,需结合正己烷萃取和氮吹浓缩预处理。
  • 2. 企业防控

  • 材料替换:采用不锈钢、玻璃或食品级PE/PP材质替代含塑化剂的塑料设备。
  • 包装优化:避免使用塑料瓶盖或内塞,减少存储接触。
  • 监管强化:市场监管总局要求企业建立原辅料及包装材料的塑化剂检测制度,定期抽检。
  • 五、消费者建议

    1. 理性看待风险:塑化剂在合规企业中已大幅减少,且需长期大量摄入才可能产生危害,适量饮酒风险可控。

    2. 避免塑料接触:储存酒精饮料时选择玻璃或不锈钢容器,避免高温或长期接触。

    3. 关注品牌信誉:优先选择通过严格质检的大品牌产品。

    白酒中塑化剂问题本质是生产过程中的迁移污染,而非人为添加。通过行业技术升级和监管强化,风险已显著降低,但小型企业仍需持续改进。消费者应关注饮酒量的控制,避免将健康风险过度归因于塑化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