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根据酿造工艺、原料和风味特征,目前被正式认定的香型共有12种。这些香型在历史发展和工艺创新中逐步形成,每种香型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代表品牌。以下是具体分类及特点:
一、四大基础香型
1. 浓香型
特点:以窖香浓郁、绵甜醇厚著称,主体香气为乙酸乙酯。工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配料,混蒸混烧。代表酒:五粮液(多粮浓香)、泸州老窖(单粮浓香)、剑南春(复合浓香)。执行标准:GB/T 10781.1-2006。2. 酱香型
特点:焦香、糊香突出,酒体醇厚,空杯留香持久。工艺:高温大曲、石窖发酵,“12987工艺”(1年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代表酒:茅台、郎酒、习酒。执行标准:GB/T 26760-2011。3. 清香型
特点:清香纯正,口感清爽,余味净爽。工艺:地缸发酵,清蒸清烧,避免杂菌干扰。代表酒:山西汾酒、北京二锅头。执行标准:GB/T 10781.2-2006。4. 米香型
特点:蜜香清雅,入口柔绵,甜味突出。工艺:小曲半固态发酵,大米为原料。代表酒:桂林三花酒。执行标准:GB/T 10781.3-2006。二、其他衍生香型
5. 凤香型
特点:融合清香与浓香,醇香典雅,甘润挺爽。代表酒:西凤酒。执行标准:GB/T 14867-2007。6. 董香型(药香型)
特点:药香与酒香交织,酸味适中,工艺中加入中药材。代表酒:贵州董酒。执行标准:DB52/550-2013。7. 豉香型
特点:豉香独特,酒体甘润,以肥猪肉浸泡增香。代表酒:广东玉冰烧。执行标准:GB/T 16289-2007。8. 芝麻香型
特点:炒芝麻香气,融合酱、浓、清三香。代表酒:山东景芝。执行标准:GB/T 20824-2007。9. 特香型
特点:以大米为原料,兼具浓、酱、清香特点。代表酒:江西四特酒。执行标准:GB/T 20823-2007。10. 兼香型
分类:酱兼浓(湖北白云边)、浓兼酱(黑龙江玉泉酒)。特点:一口多香,层次丰富。执行标准:GB/T 23547-2009。11. 老白干香型
特点:干爽醇烈,枣香明显,地缸发酵。代表酒:衡水老白干。执行标准:GB/T 20825-2007。12. 馥郁香型
特点:前浓、中清、后酱,三香合一。代表酒:湖南酒鬼酒。执行标准:GB/T 22736-2008。三、香型的发展与分类依据
历史背景: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首次提出香型概念,最初分为酱、浓、清、米四类,后逐步扩展至12种。工艺影响:香型差异源于原料、曲种、发酵容器(如泥窖、石窖、地缸)及工艺(如固态、液态发酵)的不同。地域特色:如豉香型多见于广东,凤香型集中于陕西,体现地域文化与自然条件的结合。总结
中国白酒的12种香型展现了丰富的酿造智慧和文化多样性。消费者可通过执行标准号(如GB/T开头为纯粮酒)辨别酒类品质。若需深入了解各香型工艺细节或代表产品,可参考国家标准文件或相关酒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