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
生产周期长:酱香酒采用传统“12987”工艺(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基酒还需窖藏3-5年才能勾调出厂。即使市场需求激增,产能无法快速提升。扩产难度大:茅台等头部品牌近年来虽在扩产,但受限于窖池数量、环境承载力和储存时间,产量增长缓慢。2. 原材料供应紧张
红缨子高粱稀缺:优质酱香酒依赖贵州本地红缨子高粱(耐蒸煮、出酒率高),其种植面积有限,且需优先供应大酒厂,小酒厂可能面临原料短缺。成本上涨:高粱价格攀升叠加人工成本增加,部分中小酒厂被迫减产。3. 环保政策限制
赤水河流域保护:贵州严格限制赤水河沿岸工业开发,小酒厂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或限产,导致行业集中度提高,中小品牌产量下降。4. 市场供需失衡
需求暴增:酱香酒热潮下,消费、投资及囤货需求激增,而供给端增速滞后,加剧“稀缺感”。资本炒作:经销商囤积居奇、金融属性强化(如茅台被作为投资品),流通到终端市场的酒量减少。5. 行业整合与品质升级
小酒厂退出:监管趋严及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提高,部分低端酱香酒厂被淘汰,市场向头部集中,中低端产品减少。品牌化趋势:消费者更倾向知名品牌,非核心产区或小品牌的酱香酒市场能见度降低。酱香酒的“减少”是生产工艺、资源限制、政策调控与市场投机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来看,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改进和扩产可能缓解供需矛盾,但高端酱香酒的稀缺性仍将存在。消费者若感“酱香酒少了”,可能是低价位产品减少或囤货导致的市场流通量短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