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别人送的假酒在店销售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销售假酒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无论是否知情或是否属于他人赠送,均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以下是具体的法律分析和建议:

法律风险分析

1. 刑事法律责任

别人送的假酒在店销售-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140条)
  • 若假酒经鉴定属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且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可构成此罪,最高可处***。

  •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法》第144条)
  • 若假酒含有甲醇等有毒有害成分,危及消费者健康,构成此罪,最高可处***。

  • 假冒注册商标罪(《刑法》第213条)
  • 若假酒冒用他人商标(如茅台、五粮液等),可能构成此罪,最高可判7年***。

    别人送的假酒在店销售-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行政责任

  • 根据《食品安全法》《商标法》,市场监管部门可没收假酒、违法所得,并处以货值金额10-2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 3. 民事责任

  • 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要求退一赔三(最低500元赔偿),若造成人身损害,商家需承担医疗费、赔偿金等。
  • 关键法律条款

  • 《刑法》第140条:销售金额5万至20万,处2年以下徒刑;20万至50万,处2-7年;50万至200万,处7年以上;200万以上,处15年或***。
  • 《食品安全法》第34条:禁止销售掺假、伪造来源的食品。
  • 《商标法》第57条: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属于侵权。
  • 应对建议

    1. 立即停止销售

    别人送的假酒在店销售-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下架所有来源不明的酒类,封存并保留证据(如包装、标签)。
  • 2. 主动配合调查

  • 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说明情况,提供假酒来源信息(如赠送人身份、联系方式、赠送时间等),以证明非主观故意。
  • 3. 证据保全

  • 收集赠送时的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物流单据等,证明自身无主观过错。
  • 4. 法律救济

  • 若因不知情被追责,可依据《行政处罚法》第33条(无主观过错不处罚)或《刑法》第14条(过失犯罪需法律明文规定)主张免责或减轻责任。
  • 5. 未来风险防范

  • 建立进货查验制度,要求供货方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等文件。
  • 案例参考

  • 2021年江苏假茅台案:某商家销售朋友赠送的假茅台,因无法提供合法来源证据,最终被判处***1年,罚款15万元。
  • 2019年浙江假酒中毒事件:商家销售含甲醇假酒导致消费者失明,被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
  • 总结

    即使假酒为他人赠送,销售行为仍可能构成犯罪。建议立即停止销售,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并通过法律途径追溯赠送方责任。商家应始终履行审慎审查义务,避免因疏忽承担法律后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