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法规要求
生产许可:根据《食品安全法》及《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自酿白酒用于销售属于生产行为,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未经许可的自酿酒不得上市销售,包括在自家饭店内售卖。经营资质:饭店需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且经营项目中需包含“酒类销售”或“自制饮品”类别。部分地区可能要求额外申请《酒类流通许可证》。质量安全标准:自酿酒需符合《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卫生标准》(GB 2757-2012),需定期进行甲醇、塑化剂等指标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2. 当前监管现状
严格查处无证销售: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行业自酿酒(尤其是散装白酒)的监管趋严,多地曾查处因无证生产、甲醇超标等问题被处罚的案例。地方性政策差异:部分地区(如云南、贵州等传统酿酒地区)可能有小作坊酒类生产许可政策,但需符合地方标准并取得小作坊登记证,且通常限制在本地流通。3. 实际操作建议
合规路径:1. 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需具备符合要求的酿酒场地、设备、检测能力等)。
2. 取得许可证后,产品需标注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成分表等信息,散装白酒也需在容器上明示。
风险规避:若无法取得生产许可,可考虑与持证酒厂合作,委托生产并贴标销售。仅限“现场饮用”:部分地区允许餐饮场所提供自酿酒供顾客现场饮用(非外带),但需提前备案并符合卫生标准。4. 市场反馈与挑战
消费者认知:部分消费者认为自酿散白酒“纯天然、无添加”,但近年因安全问题(如甲醇中毒事件)导致信任度下降。成本与竞争:自酿白酒需投入设备、检测及许可成本,与小规模酒厂或品牌瓶装酒相比,性价比可能不具优势。5. 总结
目前,无证销售自酿散白酒存在较高法律风险,建议优先办理合法生产资质,或改为销售合规渠道采购的酒类。若坚持自酿,需严格遵循地方政策,确保全流程合规,并重视质量安全管控。可咨询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如12315热线)获取最新政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