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潜规则:扫码价与实际的"阴阳价差"
1. 中小品牌与贴牌酒的重灾区
多数扫码价虚高的白酒属于中小品牌或贴牌产品,其实际成本往往极低。例如:
某酱香酒进货价56元/瓶,扫码价设定为980元,用于建筑商抵账;金酱玉液扫码价988元/瓶,实际售价仅100元,价差近10倍;线上直播间的扫码价2999元/瓶白酒,实际售价低至99元/瓶。2. 定价策略的"面子工程"
扫码价被设计为远高于实际售价,利用消费者"高价即优质"的心理。例如:
扫码价1299元的红酒实际售价仅25元/瓶,商家通过促销营造"捡漏"假象;部分白酒扫码价刻意对标茅台1499元指导价,强化高端形象。二、操作机制:如何实现扫码价虚高?
1. 技术层面的随意性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未强制要求录入价格,商家可自主填写或留空;第三方公司提供二维码定制服务,单个码300元起,后台可自由修改价格信息。2. 渠道差异与促销套路
线上渠道虚标更严重,通过"买一赠二""地板价"等话术***消费;线下实体店因监管更严,价差相对较小。三、消费者心理与市场推手
1. 面子消费的驱动
扫码价成为"社交货币",例如婚宴用酒扫码价1299元可提升宴席档次;消费者误将扫码价等同于实际价值,甚至出现"扫码价比售价高才有面子"的扭曲认知。2. 行业利益链的共谋
经销商通过高扫码价获得更高返利;贴牌酒厂以扫码价作为营销工具,吸引代理商加盟。四、法律与监管困境
1. 涉嫌价格误导
律师指出,扫码价与实际售价相差数十倍已涉嫌违反《价格法》,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2. 行业自律的局限性
尽管多地酒类协会呼吁***虚标扫码价,但缺乏强制性约束,部分企业仍通过更换条码规避监管。
五、消费者应对建议
1. 理性判断价值
优先选择扫码价与售价一致的大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通过酒体色泽、香气、口感等实际品鉴判断品质。2. 警惕营销陷阱
避免被"扫码价XX元,现价仅1折"等话术诱导,核实电商平台历史价格;注意扫码页面是否跳转至非官方平台(如商家自建系统)。扫码价虚高本质上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营销策略,尤其在酱香酒市场乱象频发。消费者需回归"酒质优先"的理性消费观,而行业则亟需建立统一的价格公示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于送礼等特殊场景,建议直接选择品牌旗舰店或官方渠道,避免扫码价带来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