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里的絮状物能造假吗

白酒中的絮状物本身是纯粮酒在低温下的自然现象,但通过人工添加特定物质可以模拟这一现象,因此存在造假的可能性。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絮状物的自然形成与造假原理

1. 自然形成机制

白酒里的絮状物能造假吗-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纯粮酒在低温(通常低于10℃)时,酒中的高级脂肪酸乙酯(如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等)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形成白色絮状物或结晶,属于可逆浑浊。这种现象多见于全粮食酿造酒,且加热后絮状物会消失。

2. 造假手段

  • 添加脂类物质:不法商家可能在酒精勾兑酒中人工添加高级脂肪酸乙酯或其他脂类物质,通过低温处理制造絮状物,伪装成纯粮酒。
  • 化学模拟:使用丙三醇(甘油)等增稠剂或低温析出性物质,模仿絮状物的形态。
  • 过滤后二次添加:部分酒厂通过冷冻过滤法去除原酒中的絮状物后,再人为添加脂类物质以控制浑浊现象。
  • 二、如何辨别真假絮状物

    1. 观察颜色与形态

    白酒里的絮状物能造假吗-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自然絮状物:白色或乳白色,呈丝状或针状结晶,加热后溶解。
  • 人工添加物:可能出现异常颜色(如黄色、黑色),或形态不规则的沉淀物。
  • 2. 气味与口感

  • 纯粮酒的絮状物溶解后,酒体香气自然醇厚;而勾兑酒可能残留刺鼻气味或口感单薄。
  • 3. 结合其他鉴别方法

  • 手搓法:纯粮酒搓热后有粮食焦香,勾兑酒可能有化学异味。
  • 加水测试:纯粮酒加水后变浑浊(脂类物质析出),勾兑酒可能无反应。
  • 执行标准号:认准固态法白酒标准(如GB/T 10781、GB/T 26760),避免液态法勾兑酒(GB/T 20821)。
  • 三、行业现状与建议

    1. 市场现状

    白酒里的絮状物能造假吗-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低端酒通过添加脂类物质伪造絮状物,利用消费者“有絮状物=纯粮酒”的认知误区牟利。例如,某些小厂可能直接添加合成酯类以模仿粮食酒特征。

    2. 消费者建议

  • 优先选择大品牌或正规渠道产品,降低造假风险。
  • 不依赖单一鉴别方法(如冷冻法),需综合理化指标和感官体验判断。
  • 白酒中的絮状物虽可作为纯粮酒的参考标志,但通过技术手段完全可能造假。消费者需结合理化检测、感官体验及品牌信任度综合判断,避免被表象误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