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生产或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根据销售金额不同,最高可处***,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适用情形:假酒不符合质量标准但未直接危害健康。
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最高可处***,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适用情形:假酒含有工业酒精(如甲醇)等致命成分。
伪造他人注册商标(如假冒名牌酒),最高可处10年***,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以假充真的食品”等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禁止伪造产地、假冒他人厂名厂址,禁止掺杂掺假、以假充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伪造、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如假冒茅台、五粮液),责令停止侵权,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并处罚款(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
5. 《消费者权益保***》
消费者可要求退赔,并可主张假酒价款3倍的赔偿(最低500元);若造成人身伤害,可索赔医疗费、误工费等。
6. 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细化对制假者的从业禁止、查封扣押等措施。
酒类生产需取得许可证,无证生产可处违法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
明确“有毒有害物质”认定标准(如甲醇含量超标),细化量刑情节。
执法部门与流程
总结
假酒查处依据“刑事+行政+民事”三位一体的法律体系,重点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护公众健康与市场秩序。消费者若发现假酒,可向市场监管部门(12315)或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