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散装酒市场迎来监管升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散装酒经营许可管理规范(2024版)》,针对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设置“硬杠杠”。新规以“源头可溯、风险可控、责任可追”为原则,剑指散装酒行业长期存在的标签模糊、质量不稳、监管盲区等问题,力图让消费者端起的每一杯散装酒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
生产资质“门槛”再抬高
新规首次将散装酒生产纳入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体系,要求企业必须通过“酿造工艺达标”“检验能力合格”“卫生条件过硬”三大考核。例如,自酿自销的作坊需配备专业检测设备,每批次产品须出具铅、甲醇等12项指标检测报告。这意味着,路边摊式“土法酿酒”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储存运输“禁区”划红线
针对散装酒易受污染的痛点,新规明确禁止使用回收化工桶、塑料容器盛装酒类。存储环境必须实现温湿度智能监控,运输车辆须配备防震防漏装置。特别规定:高粱酒等发酵酒需在15-25℃恒温环境储存,杜绝因温度波动导致的有害物质滋生。
销售环节戴上“紧箍咒”
散装酒销售终端必须安装“电子溯源终端机”,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产日期、原料产地、质检报告等信息。餐饮单位销售散装酒需公示酒精度数范围,禁止以“自家秘制”等模糊话术误导消费者。更严格的是,经营者须建立“购买人实名登记台账”,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精准追溯。
标签标注“透明化”升级
新规终结了散装酒“裸奔时代”,强制要求容器标注包含生产许可证号、酒精度误差范围(±0.5%vol以内)、过敏原提示等8项核心信息。针对农村集市等特殊场景,创新推出“防篡改电子封签”,封签破损即视为产品失效,防止不法商贩中途勾兑。
违规成本“高压线”通电
处罚力度堪称史上最严:未取得SC证擅自生产,罚款金额从过去的1万元起跳提升至货值金额的15倍;销售过期酒类可直接吊销营业执照。监管部门还建立“黑名单共享平台”,违规企业将在信贷、场地租赁等领域遭遇联合惩戒。
新规不是枷锁,而是行业“指南针”
这场监管风暴看似给从业者戴上“紧箍咒”,实则为行业铺设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从山西杏花村散装酒作坊的转型案例可见,通过设备升级和工艺改良,合规企业利润率反而提升30%。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如同给酒坛装上了“”,让每一滴酒都经得起检验。当监管利剑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散装酒这个千年行当,正迎来从“江湖”走向“庙堂”的质变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