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酒精作为常用消毒品,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随身伴侣”。搭乘国内航班时,酒精的携带并非“随心所欲”。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定,酒精类物品能否带上飞机,需根据其浓度、包装形式和携带方式综合判断。旅客需严格遵守规则,才能既保障安全又顺利出行。
一、浓度限制:70%是红线
酒精能否携带上飞机,浓度是首要标准。根据民航局规定,浓度超过70%的酒精及酒精制品(如医用高浓度酒精、酒精喷雾等)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随身携带或托运。而浓度≤70%的酒精(例如75%医用酒精因实际浓度通常低于70%可被允许),在符合包装要求的前提下可办理托运,但总量不得超过5升。这一规定源于高浓度酒精的强挥发性,在机舱密闭高压环境下易引发安全隐患。
二、包装要求:密封防漏是关键
即使酒精浓度符合标准,包装方式也需严格规范。托运酒精时,必须使用原厂密封包装,且容器材质需为不易破损的塑料或玻璃瓶。若自行分装,需确保瓶口完全密封,无渗漏风险。酒精棉片、含酒精的湿巾等固体或凝胶类产品,若单件容量不超过100毫升,可放入随身行李的透明塑料袋中携带。但液体酒精制剂(如瓶装酒精)无论容量大小,均不可随身携带登机。
三、特殊用途:医疗证明需备案
部分旅客因医疗需求必须携带高浓度酒精(如特定药品或医疗设备消毒),需提前向航空公司申请特殊审批。旅客需提供医院开具的医疗证明,详细说明用途和必要性,并在航班起飞前72小时提交至航空公司客服部门。经审核通过后,酒精可按规定方式托运。但此类情况审批严格,非必要不建议尝试,可选择目的地购买或使用合规替代品。
四、替代方案:安全出行的备选
若酒精携带受限,旅客可选择其他合规消毒产品。例如,含次氯酸成分的消毒液(浓度≤100ppm)、独立包装的酒精棉片或一次性消毒湿巾,均可作为替代品随身携带。部分机场提供安检后免税店,旅客可在通过安检后购买小容量酒精凝胶(通常为50毫升以下),满足航程中的即时消毒需求。提前规划备选方案,能有效避免因违规携带导致的行程延误。
总结与提醒
国内航班携带酒精的核心原则是“安全第一”。浓度≤70%的酒精可合规托运,但需确保密封包装;高浓度酒精及散装液体酒精则被严格禁止。旅客出行前应仔细检查行李物品,优先选择合规替代品,或利用机场服务解决消毒需求。遵守规则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更是对民航运输秩序的共同维护。毕竟,一次顺利的飞行,始于每一份细致周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