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卫生部发布白酒中塑化剂的种类有哪些

白酒的江湖里,塑化剂如同一位隐形的“不速之客”,曾多次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我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多份文件明确管控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种类与***,其中重点关注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两种物质。2014年发布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更明确指出,当白酒中DEHP含量≤5mg/kg、DBP含量≤1mg/kg时,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这些规定为行业划定了安全边界,也为消费者筑起防护屏障。

监管核心:DEHP与DBP

卫生部将DEHP和DBP列为白酒中塑化剂管控的核心对象。这两种物质因广泛用于塑料制品,易通过管道、容器等迁移至酒体中。2011年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六批)》首次将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黑名单”,其中DEHP、DBP和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因毒性较强被重点监控。而在白酒领域,DEHP和DBP因溶解性强、检出频率高,成为风险评估的主要目标。

卫生部发布白酒中塑化剂的种类有哪些-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变迁:从通用到特殊

2011年卫生部551号函规定,食品中DEHP、DINP、DBP的通用残留限值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但白酒因乙醇的强溶解性,塑化剂迁移风险更高。2014年风险评估后,白酒中DEHP和DBP的“可接受水平”放宽至5mg/kg和1mg/kg,这一调整基于毒理学数据:60公斤成人每日摄入DEHP≤3mg、DBP≤0.6mg时,健康风险可控。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文件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特殊***,形成“通用+品类”的双层标准体系。

健康红线:毒性效应与暴露评估

DEHP和DBP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定为内分泌干扰物,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生殖毒性、肝脏损伤甚至癌症风险。动物实验显示,DBP的毒性强于DEHP,其安全阈值仅为DEHP的1/5。卫生部通过测算发现,若白酒中DEHP和DBP分别控制在5mg/kg和1mg/kg以下,消费者每日饮酒量不超过1斤(500ml),健康风险可忽略。这一结论综合考虑了塑化剂的多途径暴露(如食品包装、环境污染)。

产业应对: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防控

塑化剂事件倒逼行业升级。2012年酒鬼酒DBP超标事件后,企业开始替换塑料输酒管道、封口材料,改用不锈钢或陶瓷容器。监管部门则通过风险提示(如2019年指导意见)推动企业建立原料筛查、生产过程监控体系。目前,90%以上白酒企业通过工艺改良将塑化剂含量控制在***内,但部分小作坊仍存在塑料工具违规使用问题。

卫生部发布白酒中塑化剂的种类有哪些-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酒中的塑化剂管控是一场科学与实践的平衡。卫生部通过明确DEHP、DBP等核心管控对象,制定动态***标准,既保障了消费者健康,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随着替代材料研发和检测技术升级,“塑化剂阴云”或将彻底消散,但当下仍需企业严守生产红线、消费者理性选择正规产品,共同守护“杯中之物”的安全纯净。

卫生部发布白酒中塑化剂的种类有哪些-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