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类商标注册是第几类

商标的世界里,每一瓶白酒的“身份”都需要一张专属通行证。根据国际商标分类体系《尼斯协定》,白酒类商标注册的核心类别第33类——这一类别专为含酒精饮料(啤酒除外)而设,涵盖烈酒、蒸馏酒及酒精浓度高于12%的饮品。这张“身份证”不仅是法律保护的开端,更是品牌立足市场的基石。

核心类别归属:第33类

第33类商标是白酒品牌的“出生证明”。无论是传统高粱酒、酱香型白酒,还是创新风味烈酒,均需通过这一类别申请注册。国际尼斯分类明确将“酒精饮料”列为第33类,而啤酒因酒精浓度较低被划入第32类。企业若未正确选择类别,可能导致商标保护失效,甚至面临品牌被仿冒的风险。例如,某地方酒厂曾因误将高粱酒注册为第32类商标,最终因类别不符失去***资格。

白酒类商标注册是第几类-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联类别延伸:全链保护

品牌布局需“多线作战”。除核心的第33类外,白酒企业常需延伸注册其他关联类别。例如:第35类(广告销售)可保护品牌推广活动;第21类(酒具容器)覆盖酒瓶、酒杯设计;第43类(餐饮服务)适用于酒类品鉴会场景。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均通过“核心+关联”的矩阵式注册,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防止他人“蹭热度”或模仿包装。

注册流程解析:四步通关

商标注册如同闯关游戏,需步步为营。第一步,在商标局官网或代理机构进行第33类商标查询,确保名称、图形无重复;第二步,提交包含商品范围(如“白酒、烈酒”)的申请书及设计图样;第三步,通过形式审查(约1个月)和实质审查(约6-9个月);第四步,公告期满后领取注册证书。若流程中出现异议(如他人提出商标近似),需及时提交答辩材料,避免“通关失败”。

常见问题拆解:避坑指南

许多企业因细节疏忽“栽跟头”。例如:将“白酒”仅注册为文字商标,却忽视拼音或图形保护,导致山寨品牌用“MAOTAI”或“飞天仙女”图案侵权;或未在出口目标国同步注册第33类商标,被海外抢注后被迫高价回购。山西某酒企就因未在东南亚注册,导致品牌被当地代理商“反向抢注”,损失千万市场。

白酒类商标注册是第几类-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未来趋势洞察:品类突围

随着低度酒、果味白酒兴起,类别边界逐渐模糊。若酒精度低于12%,可能需补充注册第32类(啤酒饮料类);若推出含酒食品(如酒心巧克力),则需跨类注册第30类(食品)。江小白曾因“梅见”青梅酒跨界果酒市场,提前布局多类别商标,既守住传统白酒阵地,又为新品类铺路。

品牌护城河从“类”开始

第33类商标是白酒品牌的“法律盾牌”,而关联类别则是“延伸战场”。从注册流程到风险预判,每一环节都在考验企业对商标战略的理解深度。在竞争白热化的酒业江湖中,唯有精准卡位分类体系,才能让品牌既守得住“老窖”,又闯得出“新路”。毕竟,一瓶好酒的灵魂,不仅在于窖藏年份,更在于那张承载法律效力的“身份证书”。

白酒类商标注册是第几类-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