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浓香型白酒发酵粮糟比例多少

1. 粮糟比(粮食 : 糟醅)

  • 主流范围:1:4 ~ 1:6
  • (即每1份新粮配4-6份母糟)

  • 常见配比:1:4.5 ~ 1:5.5
  • (如泸州老窖等传统工艺多采用1:4.5-5的比例

    浓香型白酒发酵粮糟比例多少-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关键参数解析

  • 母糟作用:母糟(上一轮发酵后的酒糟)提供微生物、酸度及香味前体,是浓香型白酒“续糟发酵”的核心。
  • 辅料用量:稻壳等辅料占粮糟总量约18-22%,用于调节疏松度和透气性。
  • 淀粉浓度:混合后糟醅的淀粉含量通常控制在18-22%,过高易导致发酵升温过快,过低则出酒率下降。
  • 3. 影响因素

  • 窖池年龄:老窖(如百年窖池)因微生物丰富,母糟比例可适当降低(如1:4),新窖则需更高母糟比例(如1:5.5)以弥补微生物不足。
  • 季节调整:夏季高温期可能减少新粮比例(如1:5.5)以控制发酵速度,冬季则可能提高至1:4.5。
  • 原料差异:使用多粮(高粱+大米+糯米等)配方时,需根据各粮种的淀粉含量调整比例。
  • 4. 典型工艺示例

  • 五粮液工艺:高粱36% + 大米22% + 糯米18% + 小麦16% + 玉米8%,混合后与母糟按1:4.8配比,辅以20%稻壳。
  • 单粮工艺:纯高粱原料与母糟比例约1:5,辅料用量稍低(15-18%)。
  • 5. 注意事项

  • 酸度控制:母糟酸度需维持在1.8-2.5 mmol/10g,过高会抑制发酵,需通过调整新粮比例调节。
  • 蒸馏后处理:蒸馏后的丢糟(残渣)通常保留20-30%作为下一轮母糟,其余更换新料。
  • 实际生产中,酒厂常通过“以糟养糟”的动态平衡维持风味稳定性,经验性调整比固定比例更重要。建议小型试验时从1:5开始,根据发酵升温曲线(理想峰值温度32-35℃)和酒醅手感(疏松不粘)微调。

    浓香型白酒发酵粮糟比例多少-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