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酿酒的度数因历史时期、原料及工艺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大致可分为发酵酒(元朝以前主流)与蒸馏酒(元朝后逐步发展)两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发酵酒阶段(元代以前)
1. 早期谷物酒(秦汉及以前)
秦汉时期,酒精度数普遍极低,约为4-5度。这类酒以未过滤的“浊酒”为主,类似稀米汤,含大量发酵残渣。例如,汉代米酒多由糯米发酵而成,酒精度不足5度,饮用时需过滤杂质。
2. 唐宋时期的发展
3. 工艺限制
古代发酵酒无法突破20度的核心原因在于:
二、蒸馏酒阶段(元朝及以后)
1. 元代蒸馏技术引入
元朝通过中亚传入蒸馏技术,可生产50-70度的高度酒(如烧刀子),但因口感辛辣且与文人“微醺”文化不符,并未普及,仅用于宫廷或特殊场合。
2. 明清时期的过渡
明朝仍以黄酒为主流,清朝满族偏好烈酒,蒸馏酒逐渐普及,但民间仍存在大量低度发酵酒。例如,清代中期的“二锅头”技术成熟,酒精度接近现代白酒(约50度以上)。
三、古代豪饮现象的真相
古人“千杯不醉”的记载需结合低酒精度理解:
四、不同原料的度数差异
古法酿酒度数从早期的4-5度逐步提升至元明清的50-70度,但主流饮品始终以低度发酵酒为主。工艺革新与文化偏好共同塑造了古代酒文化的多样性,而现代高度白酒的普及则是技术与市场需求演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