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古法酿酒度数多少

古法酿酒的度数因历史时期、原料及工艺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大致可分为发酵酒(元朝以前主流)与蒸馏(元朝后逐步发展)两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发酵酒阶段(元代以前)

1. 早期谷物酒(秦汉及以前)

古法酿酒度数多少-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汉时期,酒精度数普遍极低,约为4-5度。这类酒以未过滤的“浊酒”为主,类似稀米汤,含大量发酵残渣。例如,汉代米酒多由糯米发酵而成,酒精度不足5度,饮用时需过滤杂质。

2. 唐宋时期的发展

  • 黄酒与米酒:唐朝米酒度数提升至8-12度,宋朝进一步优化工艺,优质黄酒可达14-18度,接近现代黄酒水平。但受限于酵母菌活性(超过15度会抑制发酵),大部分发酵酒仍低于15度。
  • 果酒:以葡萄为原料的酒类因含糖量高,自然发酵上限可达13%vol,是当时最高度数的酒类。
  • 3. 工艺限制

    古法酿酒度数多少-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发酵酒无法突破20度的核心原因在于:

  • 酵母耐受性:自然酵母在酒精浓度超过13%时活性被抑制,发酵停止。
  • 糖化不完全:谷物酒需先将淀粉转化为糖,但传统工艺糖化效率低,导致可发酵糖不足,酒精度受限。
  • 二、蒸馏酒阶段(元朝及以后)

    1. 元代蒸馏技术引入

    元朝通过中亚传入蒸馏技术,可生产50-70度的高度酒(如烧刀子),但因口感辛辣且与文人“微醺”文化不符,并未普及,仅用于宫廷或特殊场合。

    古法酿酒度数多少-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明清时期的过渡

    明朝仍以黄酒为主流,清朝满族偏好烈酒,蒸馏酒逐渐普及,但民间仍存在大量低度发酵酒。例如,清代中期的“二锅头”技术成熟,酒精度接近现代白酒(约50度以上)。

    三、古代豪饮现象的真相

    古人“千杯不醉”的记载需结合低酒精度理解:

  • 换算对比:宋朝三升(约4斤)18度黄酒,酒精总量仅相当于现代40度白酒约1.8斤。
  • 酒器容量:古代酒坛较小(一坛约2-3斤),且常掺水或醋稀释饮用。
  • 文学夸张:史书与文学作品的描述多含艺术加工,如武松饮18碗浊酒(约5度以下)实际酒精量仅相当于半斤现代白酒。
  • 四、不同原料的度数差异

  • 谷物酒:受糖化效率限制,普遍低于10度,民间自酿酒甚至不足2度。
  • 果酒:葡萄等水果含糖量高,自然发酵可达10-13度。
  • 药酒与露酒:唐宋时期通过浸泡或添加香料提升口感,但酒精度仍依赖基酒,多在15度以下。
  • 古法酿酒度数从早期的4-5度逐步提升至元明清的50-70度,但主流饮品始终以低度发酵酒为主。工艺革新与文化偏好共同塑造了古代酒文化的多样性,而现代高度白酒的普及则是技术与市场需求演变的结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