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修订的《散装白酒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散装白酒从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规范。新规聚焦质量安全、标识透明、渠道监管三大核心,首次将“溯源管理”“最小包装标准”等纳入强制性条款,为消费者筑起“看得见的安全防线”。
一、生产源头:严控资质与工艺
新规要求散装白酒生产企业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且工艺需符合国家标准。企业需定期提交原料采购、酿造流程、质量检测报告等数据,禁止使用非食品级容器储存酒液。例如,陶坛、不锈钢容器被列为推荐选项,而塑料桶等易释放有害物质的容器被明令禁用。
生产环节的卫生标准进一步细化。车间必须配备防尘、防鼠设施,员工需持健康证上岗,企业若违规将面临最高20万元罚款,甚至吊销执照。
二、包装标识:信息透明化
散装白酒的包装与标识是新规的重点管控领域。销售容器需标注产品名称、酒精度、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编号及企业联系方式,缺一不可。例如,某地抽查中发现未标注生产日期的散装酒,商家被责令下架并罚款3万元。
对于分装销售场景,新规要求使用食品级一次性密封包装,最小容量不得低于100毫升,避免反复开盖导致的污染风险。商家还需在显著位置张贴“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
三、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双监管
线下实体店销售散装白酒时,需配备专用计量工具,禁止与其他商品混放。例如,农贸市场内的散装酒摊位必须与生鲜、熟食区隔离,防止交叉污染。
线上销售则被纳入新规监管范围。电商平台需审核商家资质,商品页面必须展示完整标识信息,并禁止使用“纯粮酿造”“祖传秘方”等模糊宣传用语。违规商家将被平台清退,并列入行业黑名单。
四、质量追溯:一物一码全覆盖
新规强制要求散装白酒实施电子追溯系统。每批次产品需生成独立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原料产地、检验报告、物流信息等数据。例如,贵州省某酒企通过追溯系统发现某批次酒曲异常,主动召回产品,避免了大规模质量事故。
监管部门还将建立全国统一的散装白酒数据库,定期抽检并公示结果,企业若篡改数据将承担刑事责任。
五、消费者权益:***路径更清晰
新规明确消费者享有7日无理由退货权(产品未开封且包装完好),若发现质量问题可向生产企业或销售方索赔。例如,某消费者因购买到标识不全的散装酒,凭支付记录成功获赔3倍价款。
鼓励行业协会设立“散装白酒消费***调解中心”,简化***流程。消费者还可通过12315平台一键举报违规商家,举报信息需在48小时内受理。
新版散装白酒销售规定以“安全”与“透明”为核心,通过全链条管控重塑行业生态。从生产端的工艺规范,到终端的标识透明,再到消费者的***保障,新规如同一张紧密的防护网,既守护了舌尖安全,也为传统散装酒行业注入现代化管理的活力。未来,唯有企业合规经营、监管精准发力、消费者主动监督,才能让这一延续千年的饮酒文化真正“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