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酒如同一只贪婪的蛀虫,在市场监管的夹缝中啃噬着社会信任。要斩断它的黑色利益链条,必须用法律的天平衡量其违法所得。这把"计算之尺"既要穿透虚假账目,也要将隐匿的非法收入连根拔起,让每一滴毒酒都成为定罪的证据。
销售金额为核心依据
假酒制造者藏在暗处的账本,记录着最直接的犯罪证据。执法人员会像考古学家般细致挖掘:从现场查获的出货单到电子支付记录,从物流单据到下线经销商的证词,所有能证明实际销售金额的凭证都将被串联。某地2021年破获的亿元假酒案中,正是通过比对印刷厂酒瓶盖订货量与实际销售数据,揭开了违法收入的冰山真容。
成本扣除需谨慎处理
当假酒贩子叫嚷着"扣除包装费和人工成本"时,法律之眼已看穿其狡辩。最高人民***司法解释明确指出,制假售假的原料、工具等支出属于犯罪成本,如同毒贩的注射器不能抵扣毒资。但若使用了合法购入的真酒勾兑,这部分真实成本可酌情扣除,就像在污水池中打捞未被污染的清水。
库存未售仍计入总额
仓库里堆积的假茅台,即使未流入市场也难逃法网。根据《产品质量法》,已完成的假酒生产即构成既遂,未售库存按标牌价或市场中间价计算。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2000箱未开封的假酒按同款正品市场价的70%折算,让躲在"未销售"盾牌后的罪犯无所遁形。
时间范围影响累计金额
计算违法所得不是静态的数学题,而是动态的追踪战。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时间轴都要纳入考量,持续性的犯罪行为将面临金额累加。某跨省假酒集团因持续作案三年,累计金额突破立案标准的五倍,最终被顶格判处十五年***。
法律依据构成计算准绳
《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将"违法所得"与"销售金额"作出明确区分。前者扣除已缴税款,后者包含全部经营额。当某地***用两种算法分别计算出380万与520万时,最终选择对被告人不利的较高值定罪,彰显了从严打击的司法态度。
在这场正义与贪婪的较量中,每分违法所得的精准计算,都是在为法治天平增添砝码。从仓库角落的瓶盖到云端的转账记录,从生产线的轰鸣到法庭的宣判,每个数字都在诉说:黑色利益的每一枚,终将成为定罪量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不仅是对犯罪的清算,更是对市场秩序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