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代(13-14世纪)——蒸馏技术的引入
蒸馏酒技术一般认为在元代由中亚传入中国,这一时期通过蒸馏法制作的白酒酒精度显著提升,最高可达约70度。例如,元代文献中提到的“烧酒”即为蒸馏酒,其度数远超此前发酵酒(如黄酒)的10-20度。蒙古人将蒸馏技术应用于制酒,其目的可能是为了适应高寒气候和军事需求,这也推动了高度酒的初步发展。2. 明代(14-17世纪)——蒸馏酒的普及
明代白酒(烧酒)进一步普及,《本草纲目》中已有“烧酒”记载,说明蒸馏技术逐渐成熟。但此时白酒仍以黄酒的副产品形式存在,市场地位较低。明代白酒度数多在40度以上,但由于技术限制和原料差异,北方以高粱为主的高度酒更受欢迎,南方仍以低度黄酒为主。3. 清代(17-20世纪初)——高度酒的流行与区域分化
清代北方(直隶、河南、山东等“北五省”)成为白酒消费核心区,烧坊数量激增,白酒度数普遍在40度以上,主要用于御寒和经济性需求。四川、贵州等地也开始生产高度白酒(如绵竹大曲、茅台),但全国范围内仍呈现“北白南黄”的格局。4. 现代标准化与度数划分
新中国成立后,白酒度数逐渐规范化。根据《浓香型白酒》国标,40度以上属于高度酒,而实际市场将50度以上视为高度酒,40-50度为中度酒。1988年第五届评酒会要求参赛酒样不超过55度,推动了中低度酒的研发,但40度以上的白酒仍占据主流。中国40度以上的白酒最早可追溯至元代蒸馏技术的引入,明代逐步普及,清代形成消费规模,并在现代通过技术改良和市场细分进一步巩固其地位。这一过程既受技术传播的影响,也与气候、经济需求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