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常熟,一座飘散着千年酒香的院落静静矗立——常青酒业如同一棵扎根于历史沃土的老树,用时光与匠心酿出一坛坛醇厚芬芳。自清光绪年间创立以来,这家百年老字号以黄酒为核心,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交融,成为常熟文化的活态名片,更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以品质与情怀俘获了无数饮者的心。
百年传承,匠心独运
常青酒业的血脉中流淌着江南酿酒世家的基因。从清末老作坊的木质酒甑到今日智能化车间的不锈钢发酵罐,变的是设备,不变的是对“冬酿春藏”古法的敬畏。每一粒糯米需经浸米、蒸饭、摊凉等十八道工序,酿酒师的手掌摩挲过稻谷的温度,眼神丈量着酒曲的配比,仿佛在与自然签订一份关于时间的契约。这份近乎固执的坚持,让常青黄酒连续三届斩获“中国黄酒十大品牌”称号。
古法酿造,科技赋能
走进常青酒业的发酵车间,传统陶坛与现代控温系统构成一幅奇妙的共生图景。企业投资数千万元引入光谱分析仪与微生物监测技术,精准把控发酵过程中的酸度与氨基酸含量;而酒醅翻动的节奏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手感掌握。“科技是工具,人才是灵魂。”技术总监王师傅的话道出了常青的平衡智慧——用数据优化品质,用人情守护风味。
产品创新,破圈突围
面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常青酒业化身“会讲故事的品牌”。他们开发出桂花陈酿、姜汁暖黄等低度花果酒系列,将传统黄酒装进时尚的磨砂瓶中;与苏州博物馆联名推出“园林四季”礼盒,酒标上的水墨画随温度变化浮现亭台楼阁。2023年推出的“微醺小方瓶”更是在社交媒体引发打卡热潮,让百年老味道成功打入Z世代市场。
文化为魂,酒旅融合
常青酒业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他们将厂区改造为沉浸式酒文化博物馆,游客可体验古法酿酒、参与封坛仪式,甚至定制专属酒标。春日里举办的“开酿节”已成为常熟文旅IP,身着蓝印花布的酿酒娘演示“开耙”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酒曲制作,让工业旅游升华为文化朝圣。2023年,酒厂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文化附加值让产品溢价率达40%。
绿色转型,碳寻未来
在碳中和的全球命题下,常青酒业化身“环境管家”。他们建立稻壳回收系统,将酿酒废料转化为生物质燃料;联合江南大学研发菌种培育技术,使废水处理效率提升70%;厂房屋顶铺满光伏板,年发电量可满足30%的生产需求。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让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更重塑了传统产业与自然的关系。
深耕本土,放眼全球
从常熟老城区的社区酒坊到东京银座的高端商超,常青酒业编织着立体化销售网络。在本地,他们与百年老字号餐馆合作开发“黄酒红烧肉”等特色菜;在海外,针对日韩市场推出清酒风味黄酒,面向欧美开发无糖气泡黄酒。2024年,企业启动“黄酒出海计划”,在新加坡设立亚太运营中心,让江南味道沿着“一带一路”香飘万里。
杯中日月长,常青正芳华
常青酒业的百年沉浮,恰似一坛精心窖藏的老酒——既有岁月积淀的厚重,亦焕发与时俱进的活力。从坚守古法到拥抱创新,从深耕本土到走向世界,这家企业用匠心与智慧证明:传统产业并非注定被时代抛下,只要以文化为根、以品质立身、以情怀共鸣,便能酿出穿越时空的永恒滋味。当月光洒满常熟的青石板路,常青酒坊的灯火依旧明亮,仿佛在诉说:属于中国黄酒的故事,永远值得细细品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