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古代酒的酿造过程

古代酒的酿造过程在不同文明中各有特色,但总体遵循自然发酵的基本原理。以下以中国古代为例,简述其传统酿造技术:

一、原料选择

1. 谷物为主:早期以黍(黄米)、稷(小米)、稻(大米)为主,商周时期发展出"五齐"分类(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

古代酒的酿造过程-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水果辅之:野生葡萄、桑葚等用于果酒酿造,《诗经》有"六月食郁及薁"的记载。

二、制曲工艺(关键创新)

1. 曲蘖区分

  • 蘖:发芽谷物,含淀粉酶(用于糖化)
  • 曲:霉菌培养物(含根霉、曲霉等),兼具糖化与发酵功能
  • 2. 造曲方法

    古代酒的酿造过程-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汉代《四民月令》记载"作曲法":蒸麦→摊凉→和曲母→培菌→干燥
  • 南北朝时发展出笨曲(大块曲)与神曲(小块曲)两种制式
  • 三、酿造流程

    1. 浸米蒸煮

  • 周代《礼记》载"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强调原料处理
  • 蒸熟后摊凉至30℃左右("候如人体温")
  • 2. 投曲发酵:

  • 按比例混合曲、水、原料(《齐民要术》载"曲一斗,杀米一石")
  • 陶瓮密封发酵,周期20-30天(冬季延长)
  • 3. 压榨过滤:

    古代酒的酿造过程-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用葛布或丝帛过滤酒醅
  • 唐代发展出"酒床"(木质压榨设备)
  • 四、特色工艺

    1. 多次投料法

  • 汉代"九酝春酒法":分九次追加原料
  •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三投法"
  • 2. 特殊处理:

  • 加热灭菌:唐代出现"煮酒法"
  • 添加草木灰调节酸度(《齐民要术》"作秦州春酒法")
  • 五、分类与用途

    1. 酒类区分

  • 醴:短期发酵的甜米酒(3-5日)
  • 鬯:香草酒(祭祀用,含郁金香等)
  • 酎:三重酿制的重酿酒
  • 2. 社会功能

  • 祭祀:"玄酒在室,醴酒在堂"(《礼记》)
  • 医药:《黄帝内经》载"汤液醪醴"疗法
  • 六、技术演进

    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发酵陶罐(公元前5000年)

    2. 商代:青铜卣等酒器出现,甲骨文"酒"字象形发酵陶罐

    3. 汉代:曲种达10余类,出现"饼曲

    4. 宋代:红曲成熟应用,《天工开物》详载制曲工艺

    古代酒精度通常4-8度,最高不过15度,因未掌握蒸馏技术(元代始传入)。这种微生物工程技术比西方早千年,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证实,贾湖遗址出土陶器残留物含酒石酸成分,印证中国9000年前已有酿酒活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