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辅料污染
1. 原料霉变
若酿酒使用的粮食(如高粱、小麦)在储存过程中受潮霉变,霉菌代谢产物会直接进入酒醅,导致酒体带有霉味。
2. 水源或酒曲问题
受污染的酿造水源或质量差的酒曲可能携带霉菌孢子,污染发酵过程。
二、生产过程污染
1. 窖池管理不当
窖池若出现“烧包漏气”(密封不严或温度失控),霉菌可能侵入发酵环境,导致酒体霉变。
2. 设备卫生问题
酿酒容器未彻底清洁(如残留油渍、污垢)或接触不洁工具,易滋生霉菌。
三、储存环境不当
1. 高温高湿
白酒长期存放于温度超过30℃或湿度高于70%的环境中,瓶盖、标签等外部包装易发霉,甚至污染酒液。
2. 密封性差
瓶盖未拧紧或酒坛裂缝导致空气进入,霉菌随氧气侵入酒体繁殖。
3. 通风不良与异味污染
地下室等不通风环境易积累湿气和霉菌孢子;存放处若有樟脑丸等异味物品,也可能间接污染酒液。
四、包装问题
1. 瓶口或酒盒受潮
酒盒在运输或储存中受潮发霉(尤其是南方梅雨季),霉菌可能通过瓶口缝隙渗入酒液。
2. 长期存放的老酒
年份酒若密封不严,外部灰尘与湿气在瓶口堆积形成霉斑,虽内部酒液可能未变质,但需清洁后饮用。
五、自酿操作不当
1. 容器污染或接触空气
自酿时容器未消毒或酒液暴露过多空气(如过滤时),醋酸菌等霉菌滋生,表面形成白膜。
2. 温度控制失误
发酵温度过高(如超过30℃)会加速根霉菌等繁殖,产生白毛状菌丝(虽部分无害,但可能影响口感)。
六、白酒的特殊性
理论上,白酒的高酒精含量可抑制霉菌生长,但以下情况例外:
处理建议
总结来看,白酒发霉的关键在于外部污染与储存条件失控,而非酒体本身易霉变。正确处理密封与环境问题可有效避免霉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