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观相关术语
1. 清澈透明:酒体无悬浮物,透光性良好。
2. 微黄:酒液呈现淡黄色,常见于陈年浓香酒。
3. 油亮:酒液表面光泽如油,体现酒体醇厚度。
4. 挂杯:摇晃酒杯后,酒液沿杯壁缓慢下流形成的泪痕,反映酒体黏稠度。
二、香气相关术语
(1)主体香型
1. 窖香浓郁:泥窖发酵产生的复合香气(如己酸乙酯为主)。
2. 粮香:高粱、小麦等原料的谷物香气。
3. 陈香:长期贮存形成的柔和、沉稳香气。
4. 糟香:酒醅蒸馏后的发酵香气,略带酸馊感。
5. 曲香:大曲微生物代谢带来的烘焙香或花果香。
(2)辅助香气
1. 果香:类似苹果、菠萝的酯类香气。
2. 花香:淡雅的花蜜香气(如槐花、桂花)。
3. 蜜甜香:焦糖或蜂蜜般的甜香。
4. 坚果香:杏仁、核桃等焙烤香气。
(3)香气缺陷
1. 泥臭味:窖泥老化或管理不当产生的异味。
2. 杂醇油味:发酵异常导致的刺鼻气味。
3. 水味:酒体寡淡,香气不足。
三、口感相关术语
1. 绵甜:入口柔和甘甜,无***感。
2. 醇厚:酒体丰满,结构扎实。
3. 爆香:香气在口中瞬间释放的冲击感。
4. 爽净:咽后口腔无残留杂味。
5. 层次感:前中后段风味变化明显且协调。
6. 酸涩感:酸度过高或发酵异常导致的收敛感(缺陷)。
7. 糙辣:酒精***感过强(新酒常见)。
四、余味相关术语
1. 悠长:香气和回甘在口腔持续10秒以上。
2. 回甜:咽后舌根自然生津的甜感。
3. 短促:余味迅速消失(常见于低端酒)。
4. 苦尾:咽后舌根残留苦味(工艺缺陷)。
五、风格评价术语
1. 典型性强:窖香、粮香、陈香协调,符合浓香型标准。
2. 酒体协调:酸甜苦辣涩五味平衡,无突兀感。
3. 个性突出: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如川派浓烈、江淮绵柔)。
4. 陈熟感:贮存时间长带来的圆润感和复杂度。
六、常见品评应用建议
1. 品鉴步骤:观色→闻香(静置/摇杯)→入口(轻含、铺舌)→回味。
2. 对比品鉴:同品牌不同年份、不同产区酒体横向对比。
3. 记录要点:区分香气层次(头香、体香、尾香)、口感结构(前中后段)。
掌握这些术语需结合实践,建议多参与专业品鉴会或对比品评不同酒样,逐步提升感官敏锐度。浓香型白酒的品鉴核心在于“窖香优雅、绵甜净爽”,可据此判断酒体品质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