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口感测评标准

白酒口感测评标准是专业品鉴和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结合感官体验与理化指标,涵盖香气、味道、口感结构等多维度。以下是综合国家标准、行业实践及专家经验的测评体系:

一、核心测评维度

1. 香型与香气

白酒口感测评标准-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香型分类:包括浓香、酱香、清香、米香、凤香等12种香型,不同香型香气特征各异(如酱香型突出焦香与空杯留香,浓香型以窖香为主)。
  • 香气层次:分为前香(酯类主导)、后香(酸性物质主导)及复合香气(如原料香、发酵香、陈酿香),需协调且无杂气。
  • 评价指标:浓郁度、纯正性、细腻度及留香持久性。
  • 2. 味道与口感结构

  • 五味平衡:甜、酸、苦、咸、鲜的协调性,强调无单一味觉突兀。
  • 口感特征
  • 柔和度:入口顺滑无***,体现酒体细腻程度。
  • 丰满度:口腔中的层次感与饱满度,固态法白酒因酯类丰富更显醇厚。
  • 持久度:余味长短与层次感,优质酒需“回味悠长”。
  • 口感结构:包括粘稠度、润滑度(如“绵柔”)、涩感或辣感等触觉体验。
  • 3. 协调度与纯净度

  • 协调度:香气与味道的和谐统一,成分比例恰到好处,避免香与味分离。
  • 纯净度:无杂质或异杂味(如糠杂味、窖泥味),反映酿造工艺的精细度。
  • 4. 酒体与风格

    白酒口感测评标准-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酒体评价:观察色泽、透明度及挂杯情况,优质酒应清澈透明,挂杯均匀。
  • 典型风格:综合色、香、味判断是否符合该香型的标准特征,如酱香型强调“幽雅细腻”。
  • 二、测评方法与步骤

    1. 感官品鉴流程

  • :观察酒液色泽、透明度及挂杯,以白纸为背景,俯仰多角度检查。
  • :分三次轻嗅,注意香气层次及变化,避免嗅觉疲劳。
  • :酒液入口量2-3ml,在舌面铺开,感受五味平衡及口感结构,吞咽后记录余味。
  • 综合判断:结合香气、口感、余味等,确定风格是否典型。
  • 2. 科学测评工具

  • 风味轮:通过“三香四味五度”框架(如原料香、发酵香、陈酿香;酸甜苦咸鲜;柔和度等)系统描述口感,提升评价客观性。
  • 评分体系:传统采用“色、香、味、格”四项打分法(总分100分),现代结合风味轮细化指标。
  • 3. 理化指标辅助

    白酒口感测评标准-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酸酯平衡:国家标准对贮存时间不同的酒提出差异化酸酯要求,体现酒体动态变化。
  • 酒精度影响:高度酒更显醇厚,低度酒需通过勾调保持风味。
  • 三、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 环境与工具

  • 温度(20-28℃最佳)、湿度、无噪音环境;使用无色透明高脚杯,酒液量一致。
  • 品评时间推荐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避免感官疲劳。
  • 2. 品鉴者状态

  • 避免饮食辛辣或饮酒后品评,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清水漱口消除后效应。
  • 嗅盲或味觉缺陷者不适宜参与专业测评。
  • 四、不同工艺对口感的影响

    1. 固态法白酒(如GB/T 10781系列)

  • 特点:酒体丰满、酯类丰富,口感醇厚,层次感强。
  • 2. 液态法白酒(GB/T 20821)

  • 特点:口感清爽单一,依赖香精勾调,缺乏自然感。
  • 3. 固液法白酒(GB/T 20822)

  • 特点:平衡固态与液态工艺,但层次感较弱。
  • 白酒口感测评需结合感官体验与科学标准,通过系统化的香气分类、五味平衡分析及风格判定,辅以理化指标和品鉴工具(如风味轮),形成客观评价体系。消费者可参考香型、口感特征及酿造工艺(如固态法优先)选择适合的酒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