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三大酱酒国标制定者

在中国白酒的版图上,酱香型白酒如同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用时间与工艺淬炼出独特的魅力。而支撑其品质与规范的,正是茅台郎酒云门酒业这三位“酱香三杰”。2009年,这三家企业共同起草了《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 26760-2011),以“工艺定标、产区共融”的姿态,为中国酱酒行业树立了权威的标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茅台以赤水河为血脉,郎酒以古法为筋骨,云门则以北派创新为灵魂,共同书写了酱酒品质的黄金法则。

历史沉淀:从工艺探索到标准立身

酱酒国标的诞生,源于三家企业的深厚历史积淀。茅台作为酱香鼻祖,早在清代便以“回沙工艺”奠定基础;郎酒自1903年“惠川糟坊”起便深耕赤水河左岸,以“生长养藏”四字秘诀传承匠心。而山东的云门酒业,则在1974年以“青州陈酿”打破“北方无酱酒”的定论,成为长江以北首个掌握酱酒工艺的品牌。三者的工艺探索殊途同归:茅台以高温大曲为核心,郎酒独创陶坛洞藏体系,云门则融合北方气候特点研发出“160操作法”,最终在2009年的贵阳会议上,将各自的经验凝练成国家标准中的“四高一长”(高温制曲、堆积、发酵、流酒,长期贮存)工艺框架。

三大酱酒国标制定者-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产区对话:赤水河与青州的共鸣

酱酒国标的制定,也是一场跨越地理的味觉对话。茅台镇与二郎镇所在的赤水河流域,凭借特殊的气候与微生物群落,成为酱酒的核心产区;而云门所在的山东青州,则以“三山环抱、六水汇聚”的生态,在黄河流域开辟出北派酱香的沃土。标准制定过程中,云门曾十赴茅台“取经”,茅台技术团队也多次北上指导,这种南北互动不仅打破了“离开茅台镇酿不出好酱酒”的偏见,更在国标中首次将“地域适应性”纳入考量。例如标准中允许北方酱酒因气候差异适度调整堆积发酵时间,既尊重传统又包容创新。

品质革命:从企业标准到行业规范

国标的制定,实则是三家领军者对行业的一场品质启蒙。茅台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建立“质量十四条”内控体系,郎酒2022年发布《酱香产品企业内控准则》,将基酒储存年限精确到“7年起步”,而云门则通过“五年洞藏”工艺提升酒体醇厚度。这些严苛的企业标准,最终升华为国标中的感官指标:优级酱酒需具备“酱香突出、幽雅细腻、空杯留香”的特质,理化指标则明确酸酯比例、固形物含量等数据红线。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技术专家曾比喻:“国标就像一把尺子,而这三家企业用自己的脊梁为尺子刻上了刻度。”

文化破壁:从地域符号到国民记忆

在标准的技术理性之下,三家企业更赋予了酱酒文化层面的突破。茅台以“外交酒”身份成为国家名片,郎酒借“庄园酱酒”概念打造沉浸式体验,云门则依托青州3000年酿酒史,将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融入品牌。国标制定后,这种文化势能进一步释放:酱酒从区域性饮品升级为全国性消费符号,2023年行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三大品牌贡献超60%份额。正如云门在北方建设的酱酒文化博物馆,将“12987工艺”可视化,让消费者透过国标看见时间的重量。

三大酱酒国标制定者-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回望酱酒国标的十五年历程,茅台、郎酒与云门用三重角色改写了行业格局:作为工艺先驱,他们以科学数据解构传统酿艺;作为产区代表,他们让地理差异转化为风味多元;而作为文化载体,他们使一杯酒承载起时代记忆。如今,随着2024年新国标(GB/T 10781.4)的颁布,酱酒行业虽迎来更多参与者,但三大制定者的初心未变——正如云门洞藏酒坛上斑驳的岁月痕迹,真正的标准从不在纸上,而在每一滴历经时光考验的酒液中。

三大酱酒国标制定者-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