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市场中,散装酒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存在。有人因其价格低廉将其视为口粮酒的首选,也有人因其品质参差不齐而避之不及。究竟散酒中是否存在纯粮酿造的好酒?为何部分散酒价格甚至高于瓶装酒?这背后既关乎原料与工艺的差异,也涉及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的博弈。
原料成本决定品质
纯粮散酒的核心成本来源于粮食。以酱香型白酒为例,每斤酒需消耗5斤红缨子糯高粱和1.3斤小麦,仅粮食成本就达11元。而清香型散酒若使用普通玉米,成本可降至3-5元/斤。低价散酒常通过降低粮食品质压缩成本,例如用陈粮替代新粮,或用高淀粉含量的薯类混酿,这类原料虽符合新国标对“粮食”的定义,但酿造出的酒体香气单薄、杂醇含量高。真正优质的纯粮散酒,原料成本往往占售价的40%以上。
工艺差异影响口感
大厂瓶装酒的酿造需经历100多道工序,例如酱酒“12987工艺”耗时长达5年。而散酒作坊为追求效率,常简化流程:采用液态法快速发酵,用糖化酶替代传统酒曲,甚至跳过窖藏直接勾调。这种“速成酒”虽符合生产标准,但缺乏风味层次,饮后易上头。反观高价散酒,多由老酒厂沿用古法酿造,例如贵州某些作坊坚持用陶坛窖藏3年以上,酒体自然老熟,口感接近中端瓶装酒。
执行标准区分真伪
2022年实施的白酒新国标明确规定:只有以粮谷为原料、无添加剂的酒才能称为“白酒”。纯粮散酒应标注GB/T 10781(固态法)或GB/T 26760(酱香型),若出现GB/T 20821(液态法)则含食用酒精。但现实中,部分作坊通过模糊标识规避监管,例如将配制酒标注为“传统酿造”,或在散装销售时不提供标签。消费者可通过“搓手法”鉴别:双手揉搓酒液后,纯粮酒散发粮香,勾兑酒则残留刺鼻酒精味。
品牌溢价与渠道成本
瓶装酒价格的30%-50%用于包装、广告和渠道分销。而散酒虽省去这些费用,但优质纯粮散酒仍需支付窖藏场地、质检认证等隐性成本。例如茅台镇某些老作坊的六年坤沙散酒,因基酒窖藏损耗率高达15%,实际成本超过60元/斤,售价自然高于普通瓶装酒。高端散酒通过定制化服务形成溢价,如按客户需求勾调老酒比例,这类“私人窖藏”模式正成为市场新趋势。
市场定位决定价格
散酒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底层消费以20元/斤以下的速酿酒为主,瞄准农村自饮场景;中高端市场则出现50-100元/斤的陈年散酒,主要满足老酒客的品鉴需求。例如河北某酒厂推出的8年窖藏清香散酒,因口感接近汾酒青花系列而定价80元,仍比同品质瓶装酒便宜40%。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使得散酒既能以低价占领大众市场,又能通过品质突破切入中高端领域。
从田间的高粱到杯中的酒液,散酒的价格密码隐藏在每一粒粮食的选择、每一道工序的坚守中。真正优质的纯粮散酒,凭借剔除品牌溢价后的极致性价比,正在重塑消费者认知。但消费者也需警惕:低于15元/斤的散酒难以覆盖纯粮成本,选购时应通过查看执行标准、观察酒花、冷冻检测等方法主动鉴别。毕竟,在白酒的世界里,价格或许会“说谎”,但时间沉淀的粮香永远不会辜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