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198元6瓶酒骗老人

清晨七点,七十岁的李大爷被一通电话惊醒:“恭喜您!198元能买六瓶茅台镇窖藏酒!”电话那头的声音热情得像是失散多年的亲戚。三天后,他收到六瓶贴着金箔标签的酒,尝了一口却呛出眼泪——这瓶标价千元的“佳酿”,味道竟像掺了水的消毒酒精。李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一场以“关爱”为名、实则收割老年人信任的骗局,正悄然蔓延。

骗局如何步步为钩?

骗子们深谙老人心理密码。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用“中奖”“***抢购”等话术制造紧迫感,将成本不足20元的劣质酒包装成“***老革命”“非遗传承酒”。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抽查发现,这类酒水中75%甲醇超标,部分甚至用工业酒精勾兑。而那些印着烫金印章的收藏证书,不过是三流印刷厂五分钟就能批量生产的道具。

198元6瓶酒骗老人-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温情面具下的冰冷算计

“叔叔,您和我爸年纪差不多,我哪能骗您?”在社区保健品讲座现场,西装革履的销售员握着王奶奶的手抹眼泪。这种“情感绑架”配合“七天无理由退款”的承诺,让老人逐步卸下防备。心理学研究显示,62%的老年受骗者表示“当时觉得这孩子特别贴心”。骗子们把孝心异化为武器,在老人最渴望关怀的软肋上精准下刀。

监管盲区成罪恶温床

这些三无产品常游走在法律边缘。它们用“贵州酱香基酒”模糊原产地,以“口感接近茅台”打擦边球。某电商平台曾下架过千件类似商品,但三天后同样链接换个关键词再度上架。市场监管人员坦言:“罚单金额还抵不上骗子半天的销售额。”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黑色产业链就像割不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银发防线该如何筑牢?

子女的反诈教育要“走心”更要“入脑”。北京某社区开创的“情景演练课”值得借鉴——让老人扮演骗子与受骗者,亲身体验话术陷阱。银行则推出“大额转账亲情确认”服务,当老人转账超500元时自动通知子女。更重要的是重建老年人的社交价值感,某老年大学开设品酒鉴赏课三个月后,学员受骗率直降80%。

198元6瓶酒骗老人-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让夕阳染上铜臭

这些标价198元的劣质酒,偷走的不仅是老人的退休金,更是他们对世界的信任。当我们在严打诈骗的更需思考如何织密社会关怀网络。记住那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好酒,从不需要打着“关爱”的旗号强买强卖。留给老人们一个干净温暖的消费环境,或许才是最好的“防伪标签”。

198元6瓶酒骗老人-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