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假药酒诈骗案

在湖北恩施的集市上,一瓶瓶浑浊的褐色液体被摊主张某吹嘘为“”的神酒,73岁的杨大娘掏出积蓄购买后才发现,这些混杂着食用酒精与草根粉末的假药酒,既无生产资质,也无真实疗效。这不过是近年来假药酒诈骗案的冰山一角——披着传统医学外衣,利用群众健康焦虑,这类犯罪网络已渗透至城乡角落,甚至形成“自制假药、虚假宣传、高价兜售”的黑色产业链,让无数受害者既损钱财又误健康。

层层伪装的诈骗链条

假药酒的制作往往始于简陋的作坊。在四川资阳,蒋某仅用粉碎机将廉价药材打成粉末,分装成“活血化瘀”药丸;湖北随州的胡某更将低端白酒灌入茅台酒瓶,以“养生药酒”之名售出30万元假货。这些产品常伪造“祖传秘方”“苗药精华”等标签,甚至添加西药成分制造短期疗效。如河南杨占强团伙在中成药内违规添加格列本脲,使糖尿病患者误以为血糖下降,实则暗藏肝肾损伤风险。

假药酒诈骗案-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精准的受害群体

老年人成为主要目标。无锡的诈骗分子在菜市场表演“徒手抓蛇中毒—药酒解毒”的戏码,用保鲜膜裹住老人身体制造“排毒假象”;天津某药店则利用关节炎老人求医心切,两年内售出1.6万盒冒充药品的“筋骨疼消丸”。数据显示,超过80%的受害者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往往轻信“免费体验”“熟人推荐”,在情感攻势与健康恐吓中落入圈套。

利剑出鞘的法律重拳

我国刑法对假药酒犯罪形成高压态势。河南杨占强因添加禁药、销售183万元假药获刑8年;深圳林某用拔除毒牙的眼镜蛇自导“中毒”闹剧,其诈骗罪虽未直接造成人身伤害,仍被判处7个月***并处罚金。2022年两高司法解释明确:销售金额超20万元即属“情节特别严重”,最高可处***。某药店经营者因向老人售假,不仅被吊销许可证,更被终身禁业。

道高一丈的治理难题

犯罪手段的迭代给监管带来挑战。湖北恩施的张某流窜7个县市摆摊,每次售卖不超过3天;安徽的诈骗团伙通过保险从业者非法获取老人健康数据,实施精准推销。更隐蔽的线上犯罪正在滋生——某网店用个体工商户执照售卖假茅台,通过“湖南注册、河南发货”规避查处。这些“打一枪换一地”的游击战术,使得行政监管常落后于犯罪转移。

假药酒诈骗案-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织密防线的全民行动

破解困局需多方协同。福州市场监管部门推出“四不原则”:不轻信疗效、不透露信息、不点击链接、不线下汇款;子女可通过帮助父母安装反诈APP,定期讲解“药酒”案例。值得借鉴的是,天津检察机关在办案后推动全区药店排查,60家违规商户被立案,同时开展200余场社区宣讲,用受害者亲身经历唤醒老人警惕。

撕开羊皮见真容

当假药酒褪去“传统养生”的伪装,暴露出的是对生命健康的漠视与对法律尊严的践踏。从街头地摊到网络直播间,从自制药丸到高端仿冒,这场较量既是法律与犯罪的博弈,更是社会诚信体系的试金石。唯有保持“买药认准蓝帽子,治病相信白大褂”的理性,筑牢法律、技术、情感三重防线,才能让“灵丹妙药”的谎言无处遁形。

假药酒诈骗案-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