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暇时,你兴致勃勃地酿了一坛酒酿,甜香四溢,邻居尝后纷纷求购。但若真以此为生意,摆在面前的不仅是商机,还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自制食品未经许可销售可能构成违法——卖自制酒酿是否违法,答案藏在法律与细节的交织中。
法律条文:红线不可越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从事食品生产、销售必须取得许可。家庭厨房制作的酒酿虽属传统食品,但一旦以营利为目的对外销售,性质便转为“经营行为”。即便原料安全、工艺传统,若未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小作坊登记证,便可能被认定为“无证经营”,面临行政处罚甚至产品查封。
经营资质:门槛如何跨
合法销售酒酿需“持证上岗”。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可申请“小作坊登记证”,但需满足场地、设备、卫生等硬性条件。例如,操作间需与生活区隔离,配备消毒设施,并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现场核查。若规模扩大至工厂化生产,则需升级为“食品生产许可证”,成本和技术门槛更高。这些资质不仅是形式,更是对消费者安全的保障。
卫生标准:细节定成败
自制酒酿的隐患常藏在细节里。家庭环境中,发酵温度控制、器具清洁度、原料霉变风险等难以标准化。2021年浙江某案例中,一农户因售卖未灭菌的自酿米酒导致消费者腹泻,最终被判赔偿并承担法律责任。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时,酒酿的菌落总数、酒精度等指标若超标,即便主观无过错,仍需为结果担责。
处罚案例:代价需警惕
法律并非纸上谈兵。2023年,江苏一网店店主因长期售卖自制酒酿,被举报后罚款2万元,并没收全部违法所得。类似案件中,执法部门不仅关注销售额,更重视行为的持续性和主观意图。即使以“分享”“试吃”为名收取成本费,若交易频次高、金额固定,仍可能被认定为经营行为。
合法化路径:如何走对路
规避风险并非无解。个人可通过合作持证食品厂代工,将自制配方转化为合规商品;或加入地方“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目录,以简化流程取得资质。部分地区试点“家庭厨房共享计划”,允许***销售传统食品,但需提前申报并接受定期抽检。选择合规路径,既能保留手艺,又能降低法律风险。
传统手艺需与现代规则共生
卖自制酒酿是否违法,答案取决于是否跨越法律与安全的边界。从家庭餐桌到市场货架,看似一步之遥,实则需穿越资质的门槛、标准的考验和责任的担当。无论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还是让传统美食走得更远,合法化始终是唯一的通行证。酿的是甜酒,守的应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