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塑化剂超标原因揭秘

白酒塑化剂超标问题自2012年酒鬼酒事件首次曝光后,多次引发行业震动。结合多起事件及专家分析,塑化剂超标的核心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环节的塑料设备迁移

白酒生产、储运过程中广泛使用塑料制品(如管道、容器、密封材料等),塑化剂通过酒精溶解从塑料中迁移至酒体。例如:

白酒塑化剂超标原因揭秘-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塑料管道与容器:输送酒液的塑料管道(如接酒桶、输酒管)及储存容器(如塑料桶)是主要污染源。实验表明,使用塑料管道输送酒精时,DBP含量显著增加,而不锈钢管道则未检出塑化剂。
  • 酒精浓度与接触时间:酒精浓度越高、接触塑料时间越长,塑化剂溶出量越大。高端白酒因工艺复杂、储存周期长,风险更高。
  • 二、非法添加与香精污染

    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人为添加塑化剂以改善外观或口感:

  • 模仿老酒效果:塑化剂能增加酒液粘稠度,使低质酒呈现挂杯和酒花丰富的假象,伪装成陈酿。
  • 劣质香精带入:勾调过程中使用的香精可能含有塑化剂,尤其是低价酒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添加剂。
  • 三、原料与环境中的隐性污染

  • 酿酒原料污染:高粱、大曲等原料若种植于受污染土壤或水源中,可能天然含有塑化剂。研究表明,大曲中DBP含量尤为突出。
  • 包装材料渗透:塑料瓶盖、内衬等包装材料在长期接触中可能释放塑化剂,尤其是高温环境下。
  • 四、行业标准与监管漏洞

  • 检测标准缺失:2012年前白酒国标未强制要求塑化剂检测,导致企业缺乏自查动力。即使后续出台标准,部分企业仍因成本考量未彻底更换设备。
  • 监管滞后:多数超标事件由媒体或第三方机构曝光,而非企业自检或监管部门主动发现。例如,酒鬼酒事件中检测机构仅对送检样品负责,未追溯生产流程。
  • 五、技术认知与整改阻力

  • 技术认知局限:早期企业误以为塑化剂仅存在于勾调环节,忽视生产设备迁移的可能性。部分小企业缺乏检测能力,依赖传统工艺。
  • 整改成本高:全面替换塑料设备需投入大量资金,如宝钢曾为某酒厂提供2000吨不锈钢罐,但中小酒企难以负担。
  • 影响与反思

    塑化剂超标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如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风险),还导致行业信任危机。2025年燕都酿酒召回事件表明,问题仍未根除。未来需强化全产业链监管,推动设备升级(如不锈钢替代塑料),并完善国家标准与风险评估机制。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白酒风险,减少对“老酒效果”的盲目追求。

    白酒塑化剂超标原因揭秘-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