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酿造工艺问题
1. 卫生条件差或杂菌感染
酿造过程中若卫生不达标,产酸杂菌(如乳酸菌)可能大量繁殖,分解糖类生成乳酸、乙酸等酸性物质。酒曲质量差或用量过大也可能导致发酵异常,酸味突出。
2. 发酵控制不当
发酵温度过高(超过38℃)、时间过长,或原料糊化不彻底,均会促使酵母菌代谢产酸量增加。例如,高温下酵母活性过强,加速糖转化为酸。
二、储存条件不当
1. 频繁开封或密封不严
白酒接触空气后,乙醇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步氧化为乙酸(醋酸),尤其低度酒更易发生此反应。频繁开瓶会加速氧化过程。
2. 环境湿度过高或异味污染
储存环境潮湿、温度波动大,或与有异味的物品(如香料、化学品)混放,可能导致微生物滋生或异味渗入酒体,破坏酸酯平衡。
3. 长期暴露于光照或高温
阳光直射或高温环境会加速酯类水解(如乙酸乙酯分解为乙酸),增加酸味。
三、酒体自身特性
1. 酒精度数不达标
高度酒(如53度酱香酒)能抑制微生物活性,而低度酒(低于50度)防腐能力弱,长期存放易滋生微生物产酸。
2. 自然陈化反应
白酒中的酯类与醇类在长期窖藏中发生可逆水解反应,生成酸类物质。酱香型白酒本身含酸量较高(比其他香型多3-4倍),存放时间越长,酸味可能更明显。
四、原料与包装问题
1. 原料霉变或蛋白质过剩
粮食霉变或配糟中蛋白质过多,发酵时分解产生氨基酸和有机酸,导致酸味突出。
2. 包装材料含酸性物质
劣质容器或密封不严的包装可能引入酸性成分或氧气,加速酒体酸化。
酸味的正常性与异常判断
建议措施
若酸味轻微且无其他异味,可尝试勾兑新酒或作为调味酒使用;若酸味过重,则可能已变质,需谨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