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米酒制作过程生物知识

一、核心微生物及其作用

1. 酒曲中的微生物群落

  • 根霉(Rhizopus spp.):分泌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
  • 分解支链淀粉为葡萄糖(糖化作用)
  • 产生有机酸(乳酸、柠檬酸)调节pH值
  • 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无氧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C6H12O6 → 2C2H5OH + 2CO2)
  • 有氧条件下快速增殖(呼吸作用)
  • 2. 共生关系:

    米酒制作过程生物知识-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根霉与酵母菌形成代谢互补系统,根霉产生的单糖为酵母菌提供底物,酵母菌代谢产生的CO2降低环境氧浓度,促进根霉的厌氧糖化。

    二、生物化学转化过程

    1. 淀粉水解(糖化阶段)

  • 温度控制:30-35℃(根霉最适生长温度)
  • 酶促反应:支链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 时间:24-48小时(pH降至4.0-4.5)
  • 2. 酒精发酵阶段

    米酒制作过程生物知识-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温度控制:25-30℃(酵母最适发酵温度)
  • 代谢路径:EMP途径→丙酮酸脱羧→乙醛还原
  • 产物:乙醇(8-15% vol)、CO2、微量高级醇和酯类
  • 三、关键控制参数

    1. 氧浓度调控:

  • 糖化期:微需氧(促进根霉生长)
  • 发酵期:严格厌氧(诱导酵母乙醇脱氢酶)
  • 2. 抑菌机制:

  • 根霉产生的有机酸使pH降至4.0以下
  • 乙醇浓度超过6%抑制多数***菌
  • 四、常见问题生物学解析

    1. 发酵失败原因

    米酒制作过程生物知识-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温度过高(>40℃):酶变性失活
  • 杂菌污染:醋酸菌(产乙酸)、乳酸菌(过度产酸)
  • 2. 酒味寡淡

  • 酵母活性不足(接种量<0.1%)
  • 发酵时间不足(<72小时)
  • 3. 酸败现象

  • 根霉/酵母比例失调(>3:1)
  • 发酵容器灭菌不彻底(芽孢杆菌污染)
  • 五、现代工艺优化

    1. 固定化细胞技术:海藻酸钙包埋酵母细胞

    2. 梯度温度控制:35℃糖化→28℃主发酵→15℃后熟

    3. 代谢工程改良:过表达ADH2基因增强乙醇耐受性

    该过程体现了典型的固态发酵(SSF)特征,其物质转化效率可达传统液态发酵的1.5-2倍。掌握这些生物原理,可有效调控米酒风味物质(如乙酸异戊酯、苯乙醇)的生成比例,实现产品质量的精准控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