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杜康酒品牌之争有哪些

杜康酒的品牌之争是白酒行业持续时间最长、涉及利益最复杂的商标***之一,其核心围绕“杜康”商标的归属、使用权及市场地位展开,主要涉及河南洛阳杜康与陕西白水杜康两大阵营。以下是争议的关键点及发展脉络:

一、历史背景与早期争议

1. 三厂共用“杜康”商标(1970年代-1990年代)

杜康酒品牌之争有哪些-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1970年代,河南伊川、汝阳和陕西白水三地先后成立酒厂,均以“杜康”命名但未注册商标。1980年国家要求酒类商标统一后,三厂争夺“杜康”商标注册权。
  • 1981年协调结果:伊川杜康注册“杜康”商标,汝阳、白水杜康无偿共用,需在产品标注产地区分(如“伊川杜康”“白水杜康”)。
  • 矛盾初现:1992年商标续展时,三厂因宣传“正宗”再起争端,国家工商局要求各方实事求是,承认三家均为正宗。
  • 2. 商标分化与独立注册

  • 1996年:白水杜康注册“白水杜康”商标,与洛阳杜康的“杜康”商标形成对立。
  • 河南两厂合并:2009年,伊川与汝阳杜康合并为洛阳杜康控股,结束内部“两伊战争”,但对外与白水杜康矛盾加剧。
  • 二、法律诉讼与市场争夺

    1. 商标侵权诉讼***

  • 2016-2018年关键诉讼
  • 洛阳杜康诉白水杜康侵权:2016年洛阳中院判决白水杜康停止侵权并赔偿;2018年河南高院终审维持原判,赔偿1500万元。
  • 白水杜康反诉商业诋毁:2017年陕西高院判决洛阳杜康因广告语“杜康商标唯一持有企业”构成不正当竞争,需赔偿50万元并公开道歉。
  • 全国性诉讼战:双方在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多地发起30余***讼,涉及经销商查封、产品下架等问题。
  • 2. 争议焦点

    杜康酒品牌之争有哪些-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商标使用界限:洛阳杜康指控白水杜康在包装上突出“杜康”字样,淡化“白水”标识,易致消费者混淆。
  • 历史协议效力:白水杜康主张1983年协议允许其使用“杜康”商标,洛阳杜康则认为协议已失效。
  • 三、品牌分化与市场影响

    1. 产品定位差异

  • 洛阳杜康:主打浓香型白酒,定位中低端市场(如几十元价位产品),重点覆盖河南及中原地区。
  • 白水杜康:覆盖清香型、酱香型,价格从十几元到千元不等,贴牌乱象频发,近年尝试进军酱酒市场。
  • 2. 品牌价值缩水

  • 内耗后果:双方长期诉讼导致品牌运维停滞,杜康市值从远超茅台、五粮液的历史高位大幅下滑。
  • 消费者认知混乱:产地争议(陕西白水 vs 河南洛阳)与文化正统性争论持续,削弱品牌凝聚力。
  • 四、争议的“落幕”与后续发展

    1. 2019年标志性事件

    杜康酒品牌之争有哪些-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白水杜康公开道歉:承认在商标***中发布不实文章损害洛阳杜康商誉,并承诺消除影响。
  • 司法终局性:河南高院判决后,双方仍存在零星诉讼,但大规模商标争夺告一段落。
  • 2. 市场新动向

  • 洛阳杜康的“复兴计划”:提出2025年冲刺40亿元销售目标,但实际进展缓慢,2022年仅15亿元。
  • 白水杜康的转型尝试:2021年成立酱酒公司,试图借酱酒热潮突围,但市场认可度有限。
  • 五、争议的本质与启示

    1. 利益驱动与地方保护

  • 陕西与河南地方介入商标争夺,反映区域经济利益博弈。
  • 双方均试图通过司法手段巩固市场垄断地位,但过度诉讼导致品牌资源透支。
  • 2. 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管理教训

  • 早期商标制度不完善导致历史遗留问题,后期法律协调成本高昂。
  • 品牌发展需平衡竞争与合作,避免因内耗丧失市场机遇。
  • 杜康品牌之争不仅是商标权属的法律***,更是地方利益、品牌战略与文化符号的复杂博弈。尽管司法判决暂时平息争端,但品牌价值的修复与市场地位的提升仍需长期努力。这场长达数十年的争斗,最终以双方市场份额萎缩、品牌形象受损为代价,成为白酒行业“双输”的典型案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