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家庭自酿米酒被罚款"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随着手工酿酒在社交平台的走红,私人酿酒能否合法销售的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据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回应,我国现行法规允许家庭自酿自饮,但未经许可擅自销售仍属违法行为,各地近期已开展专项整顿行动。
政策红线不可逾越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从事食品生产必须取得行政许可。酿酒作为食品生产行为,家庭作坊既无生产许可证,也缺乏标准检测设备,存在甲醇超标、菌落总数超标等安全隐患。今年新修订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特别强调,网络平台不得为无证酒类产品提供交易服务,这意味着朋友圈卖酒同样触碰法律禁区。
市场需求悄然升温
在网红经济的推动下,手工酿酒正在经历"文艺复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私人定制酒水"搜索量同比激增230%,复古酒坛包装的梅子酒、桂花酿尤其受年轻人追捧。苏州的酿酒达人张先生坦言,他的手工米酒在短视频平台月询价超千次,"很多客户愿意出三倍价钱购买,但我们只敢接熟人订单"。
执法案例敲响警钟
浙江某县市场监管局的拍下典型场景:藏在农家乐后厨的200斤米酒,用塑料桶随意分装,检测发现菌落总数超标12倍。负责人表示,这类案件多数源自消费者投诉,去年全国已查处无证酒坊136家,没收违法所得超5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有作坊主因销售含过量甲醛的果酒导致顾客中毒,最终承担刑事责任。
合规路径日渐清晰
想要合法经营的家庭酿酒者并非无路可走。云南推出的"小微酒坊"试点政策值得关注,申请者需配备专业检测室,产品定期送检,年产量限制在3000升以内。广东某果酒品牌创始人分享经验:"我们租用正规酒厂生产线,自创配方由工厂标准化生产,这样既保留特色又保证合规。
消费选择需要智慧
面对朋友圈里"外婆秘方""古法酿造"的诱惑,消费者要学会辨别。正规酒类产品必须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SC开头)、酒精度、生产日期等信息。北京市消协提醒,购买无证酒水如遇质量问题,***将十分困难,建议选择具有"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地方特色酒品。
这场关于传统手艺与现代法规的碰撞,实质是食品安全与市场创新的平衡考验。随着政策细化与监管技术进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那些承载着乡愁的酒香能找到合规的飘香之路。但当下,守住法律底线仍是保护消费者与从业者的共同底线,毕竟,真正的传统工艺经得起标准化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