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酿酒偷偷卖?这些“坑”别踩!
午后阳光正好,村里的张三正兴致勃勃向邻居推销自酿米酒,殊不知这种行为可能已触犯法律红线。自家酿酒能否出售?答案很明确:未经许可的自酿售酒属于违法行为,轻则面临罚款,重则追究刑事责任。若发现类似情况,可通过拨打12315热线或登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举报。下文将用“放大镜”剖析这条灰色产业链的隐患,并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
法律红线不可碰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必须取得许可。自酿米酒虽属传统工艺,但一旦用于销售,就属于商业行为。曾有案例显示,浙江某农户因售卖自酿黄酒被罚没收入5倍款项,金额高达8万元。法律并非禁止家庭酿酒,而是严格区分自用与经营——就像自家菜园种菜自己吃合法,但拉到菜市场摆摊就需证件。
安全隐患藏得深
未受监管的酿酒作坊如同定时。2021年云南某自酿酒导致6人甲醇中毒事件,根源正是酿造过程中温度失控。家庭环境难以实现专业灭菌,杂菌污染风险比正规酒厂高20倍以上。更危险的是,部分自酿酒为提升口感非法添加甜蜜素,这种被世卫组织列为2B类致癌物的添加剂,在近三年抽检中被发现于43%的私酿酒品中。
***举报有门道
发现违法售酒行为,可采取“三步取证法”:首先用手机拍摄交易过程,重点记录酒类外观及收款记录;其次保留购买凭证或酒样;最后通过微信聊天等固定对方销售证据。举报时选择“食品安全”类别,填写《线索登记表》时需注明“疑似无证经营酒类”,市场监管部门会在7个工作日内启动调查程序。
善意提醒需注意
举报时切忌打草惊蛇,曾有举报人当面质问卖家导致证据被销毁。建议通过“神秘顾客”方式暗访,使用录音笔等设备时注意隐蔽性。对于邻里间的善意赠酒,法律并不干涉——但若发现对方定期向多人配送且收取费用,则构成实质经营行为。遇到威胁报复,应立即联系公安机关备案。
合法经营有出路
传统工艺并非无路可走。贵州某侗族村寨通过申请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将米酒年销售额做到300万元。办理流程包括:提交工艺流程说明、提***品质检报告、经营场所通过环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增酒类小作坊许可证1.2万张,其中米酒类占比达35%,说明传统技艺完全可以在阳光下传承。
守住酒香里的文明底线
当我们在举报违法售酒行为时,不仅是在维护市场秩序,更是在守护每个消费者的生命线。法律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的保护伞。正如那句古老的酿酒谚语所说:“酒缸里酿的不仅是粮食,更是良心。”让我们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每一滴酒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担得起人情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