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自酿的米酒、果酒若仅用于亲友分享或自饮,通常无需办理营业执照;但如果想将自家酿酒作为商品销售,就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申请营业执照及相关资质。这不仅是合法经营的前提,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明确法律边界
自家酿酒能否商业化,首先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法规。根据《食品安全法》,任何食品生产销售行为均需取得许可。家庭自酿若用于销售,需区分“自用”与“商用”——前者无需资质,后者则需注册市场主体,并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例如,一位浙江农户在抖音售卖自酿杨梅酒被举报,最终因无证经营被处罚,这警示从业者必须严守法律红线。
二、选择经营主体类型
申请执照前需确定经营形式。个人可选择注册个体工商户,流程简单但规模受限;若计划规模化发展,建议注册公司(如有限责任公司),需提供公司章程、股东信息等材料。例如,云南某家庭果酒作坊通过注册小微企业,成功入驻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三、办理核心资质文件
营业执照只是第一步,关键在获取食品生产许可。申请时需提交生产工艺流程图、原料清单、检验报告等文件,并通过现场审查。例如,某米酒作坊因发酵车间未达卫生标准,三次整改后才通过验收。部分地区还需取得《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具体要求可咨询当地市场监管部门。
四、场地与设备合规化
家庭厨房无法满足生产要求,需改造独立生产空间。发酵区、灌装区须物理隔离,地面墙面需使用防腐蚀材料。设备方面,小型灭菌机、灌装机的采购成本约3-5万元。山东某果酒创业者通过小微企业补贴,节省了30%设备投入。
五、规避常见风险点
自酿酒易出现甲醇超标、菌落总数不合格等问题。建议每批次送检第三方机构,检测费用约500元/次。2023年江苏某批次青梅酒因未标注“未成年人禁止饮用”被下架,提示包装标签需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从家庭酒缸走向市场货架,合法化路径虽复杂却必要。通过注册主体、获取资质、升级生产条件,自酿酒不仅能规避法律风险,更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切记:酿的是情怀,卖的是责任——合规经营才是持久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