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樟树的青山绿水间,四特酒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年复一年结出醇香的果实。2023年,四特酒年产量突破8万吨,稳居江西白酒行业龙头,全国市场覆盖率同比提升15%。这串数字背后,不仅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的交融,更是一部关于坚守与突破的成长史。
千年技艺,传承不息
四特酒的产量根基,深扎于1300年的酿造传统中。从唐代“清江土烧”到明清“四特土烧”,每一滴酒都承载着“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的独特工艺。如今,酒厂仍保留着50名资深酿酒师团队,他们以“眼看、手摸、鼻闻”的原始方法把控发酵节奏。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持,让四特酒的年基酒储备量始终保持在3万吨以上,为产量稳定提供“压舱石”。
智能酿造,老树新芽
传统不意味守旧。2021年,四特酒投入5亿元建成智能化酿造车间,将蒸粮、摊凉、入窖等环节的自动化率提升至80%。传感器实时监测窖池温度,AI算法优化配糟比例,使得出酒率提高12%,年产能新增1.2万吨。但机器从未取代匠人——在关键的“掐头去尾”工序中,老师傅们仍亲手截取酒体最精华的58%-62%部分,让科技与人文在流水线上握手言和。
生态窖池,自然馈赠
走进四特酒的“万吨级生态窖池群”,湿润的窖泥中栖息着200余种微生物菌群。这些肉眼难见的小生命,在赣江流域特有的亚热带气候中繁衍生息,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绵柔酒香。酒厂严格遵循“春封窖、夏养醅、秋开酿、冬藏酒”的自然节律,使得单口窖池的年产量稳定在800公斤左右。当地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四特酒酿造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5%,好生态成了高产量的“隐形功臣”。
市场脉搏,精准跳动
产量的方向盘始终握在消费者手中。四特酒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华东地区消费者偏爱42度淡雅型产品,华北市场则青睐52度浓香款。为此,企业将单品数量从2018年的32款精简至18款,集中资源打造“东方韵”“星级系列”等爆款,单品年产量最高达2.5万吨。柔性生产线实现72小时快速转产,让“小批量定制”成为可能——2022年为婚庆市场专供的999毫升装,单月产量就突破10万瓶。
储运网络,血脉畅通
在四特酒物流中心,无人叉车正将成品酒送入恒温仓库。这里采用“北斗+RFID”双定位系统,2.6万平方米的立体库可同时储存500万瓶酒。辐射全国的9个区域分仓,将产品送达时效从7天压缩至48小时。正是这套“智慧血管”,让年产8万吨的酒液能精准流向30个省市的15万家终端,库存周转率提升至每年11次,相当于每天有220吨美酒找到归宿。
未来酒香,绵延可期
站在新起点,四特酒正在书写更大的产量蓝图。投资10亿元的“扩产技改项目”将于2025年竣工,届时年产能将突破12万吨。但产量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在酒厂荣誉墙上,“中国白酒历史标志性产品”的奖牌旁,挂着张张粮农的笑脸照片。原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5万农户种植酿酒专用稻,每亩增收800元。这或许揭示了产量跃升的真正密码:当一滴酒串联起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企业与乡土,它的生命力自然会蓬勃生长。
从手工匠坊到智能工厂,从地方名酿到全国品牌,四特酒的产量故事始终围绕着“平衡”展开:守艺与创新、规模与品质、效率与生态。8万吨的年产量,不仅是生产能力的体现,更是企业对千年酒文化的当代诠释。正如老窖池中生生不息的微生物,四特酒正以稳健而充满活力的步伐,在传承与变革中酝酿下一坛岁月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