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出酒率受原料种类、工艺类型(如固态法、液态法)、酒精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不同香型差异明显。以下是不同情况的详细分析:
1. 基础换算原理
每生产1斤50度白酒,理论上需要约2.2斤淀粉(按100%转化率计算)。由于粮食含淀粉量不同(高粱65%、小麦70%、大米75%),实际需要粮食更多。考虑发酵损耗,固态法出酒率通常为30-40%。
2. 香型差异对照表
| 香型 | 代表酒 | 粮食用量(斤/斤酒) | 工艺特点 |
||--||-|
| 酱香型 | 茅台 | 4.5-5.0 | 12987工艺,九次蒸煮 |
| 浓香型 | 五粮液 | 3.0-3.5 | 混蒸续糟,中温大曲 |
| 清香型 | 汾酒 | 2.0-2.5 | 地缸发酵,清蒸清茬 |
| 米香型 | 桂林三花酒 | 1.8-2.2 | 小曲发酵,半固态工艺 |
| 豉香型 | 玉冰烧 | 1.5-1.8 | 肥肉浸酿,超低度蒸馏 |
3. 特殊工艺影响
4. 酒精度换算系数
以50度酒为基准,每提升1度需增加约2%的粮食用量。例如:
5. 现代工艺优化
采用酶制剂和活性干酵母技术,可使出酒率提升至45-50%(约2.2:1),但风味物质可能减少。传统工艺虽效率较低,但能保留更多呈香物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数据包含制曲用粮(大曲用量可达原料的20-30%)。若不计曲粮,酱香型实际原料比可降至3.8:1左右。陈酿过程中的挥发损耗(约3-5%/年)也应计入最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