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中的臭味一般是原料中的什么物质

在白酒的江湖中,臭味如同一位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总能在细微处打破酒香的和谐。它的出现,往往与原料中的“捣蛋鬼”——含硫的氨基酸密不可分。当酿酒师在粮仓中挑选谷物时,那些潜藏在蛋白质中的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早已悄悄埋下伏笔,等待发酵时的一场“叛逆”演出。

含硫氨基酸的“叛变”

白酒中的臭味常被比作“臭鸡蛋味”,而这股令人皱眉的气息,正是由原料中含硫的氨基酸“叛变”而来。例如玉米、小麦等谷物中的胱氨酸和半胱氨酸,在发酵过程中被微生物分解,生成硫化氢——这种带着刺鼻臭味的气体,像顽童般在酒液中横冲直撞。即便每升酒中硫化氢含量仅有0.001毫克,人类敏感的嗅觉也能轻易捕捉到它的存在。

白酒中的臭味一般是原料中的什么物质-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有趣的是,这些氨基酸的“同谋”还包括蛋氨酸。它在高温蒸煮时与乙醛联手,生成带有焦糊味的乙硫醚,仿佛在酒液中点燃了一支冒烟的火柴。

辅料中的“埋伏者”

谷壳、糠皮等酿酒辅料,常被忽视成“后勤部队”,但它们却是臭味的另一大温床。当谷壳未被彻底清蒸时,多缩戊糖和果胶质在发酵中会转化为糠醛,带来类似烧焦麦秆的苦涩味。曾有酿酒师比喻:“用发霉的谷壳酿酒,就像给酒液穿了一件沾满泥土的外套。”这些辅料中滋生的霉菌,还会分泌出带有油脂***味的甲基酮,让酒体蒙上一层“不干净的油膜”。

蛋白质的“过载危机”

酿酒师傅常说:“蛋白质是把双刃剑。”当原料中蛋白质含量超标时,原本用于提升酒体醇厚的成分,反而成了“暴走的破坏者”。过量的蛋白质不仅让窖池酸度失衡,更为杂醇油和硫化物提供了“狂欢的舞台”。比如玉米胚芽中5%的脂肪含量,在发酵中氧化后会产生类似汗臭的丁酸和戊酸,仿佛把酒液浸泡在运动后的衣衫里。

白酒中的臭味一般是原料中的什么物质-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曲块里的“霉菌舞会”

酒曲作为酿酒的“灵魂引路人”,一旦被杂菌污染,立刻会变成臭味的“策源地”。当制曲时曲心水分未充分挥发,曲块内部就会上演“霉菌狂欢”——青霉和毛霉肆意生长,分泌出带有霉苦味的代谢物。这些物质如同隐形的墨水,在蒸馏时悄然融入酒液,让原本清亮的酒体染上“发霉的旧书页”气息。更危险的是,某些酵母菌株(如球拟酵母)还会将甘油转化为催泪的,让酒香中混入燃烧塑料般的刺鼻味。

窖泥中的“泥土刺客”

老窖泥本是浓香型白酒的“风味宝库”,但配方不当的窖泥却会成为臭味的“刺客”。当窖泥中蛋白质过剩,厌氧菌群分解产生的3-甲基吲哚和4-甲基苯酚,会赋予酒液马厩般的腥臊味。这些物质如同潜伏在酒醅中的,稍有不慎就会在蒸馏时爆炸——曾有品酒师形容这种味道:“像是把酒窖进了刚犁过的农田”。

在这场与臭味的博弈中,酿酒师如同嗅觉敏锐的侦探。他们通过控制蛋白质含量、严格辅料清蒸、优化窖泥配方,将原料中的“潜在破坏者”转化为风味的“建设者”。正如老窖池中微生物的微妙平衡,白酒的酿造艺术,正是对自然力量的精准驾驭。当我们举杯时,每一缕酒香都在诉说:真正的美酒,从不畏惧原料中的挑战,而是在匠心的指引下,将危机化作独特的味觉密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