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纯粮食酒,从田间到陶缸,每一滴都凝聚着阳光和汗水。但如今,我却成了货架上的“隐形人”——明明品质纯粹,却总被市场遗忘。这背后,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乡土与城市的疏离。
品牌无名,难登大雅之堂
我诞生于乡间作坊,没有响亮的商标,也没有华丽的包装。城里人拿起货架上的酒瓶,总要先看品牌、查产地,而我连个像样的“身份证”都没有。隔壁老李家的酒坊虽传承三代,却从未注册过商标,消费者连名字都记不住,谈何信任?
渠道狭窄,困在乡土一隅
我的脚步被锁在村口小卖部,或是赶集时的三轮车上。城里的超市货架早被工业化酒厂垄断,连锁便利店更是门槛高筑。没有经销商网络,没有电商直播,年轻人刷手机时,根本看不到我的身影。老客户虽念旧,但他们的儿女早已转向网购瓶装酒,我的市场只能越缩越小。
口感传统,难合新潮口味
我的味道带着高粱的辛辣和泥土的醇厚,老一辈人爱这种“冲劲儿”,可年轻人却嫌不够清爽。他们追捧果味气泡酒,或是包装新潮的低度酒,而我连瓶身设计都停留在八十年代。更尴尬的是,城里人总担心我的“土法酿造”不够卫生,却不知我比勾兑酒多了几分真诚。
政策紧箍,合规成本高昂
想要走出农村,先得跨过一道道政策门槛。生产许可证、食品安全检测、环保审批……小作坊凑不齐这些“通行证”,只能闭门自酿。而一旦合规改造,成本陡增,价格又拼不过工业化流水线产品。进退两难中,我成了政策与市场夹缝中的“孤品”。
老酒新生,路在何方?
我是农村纯粮食酒,守着千年工艺,却困于时代洪流。品牌、渠道、口味、政策,每一道坎都在提醒我:光靠“纯”和“真”远远不够。但若能被看见、被信任,或许我还能以“小而美”的姿态,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找到知音。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巷子口,总得有人点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