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随身带酒登机有何限制?
疫情期间,旅客能否不托运直接带酒上飞机,答案因情况而异。当前国际与国内航班规定基本延续了疫情前的液体携带限制,但受防疫政策影响,安检流程可能更严格,部分航线还会对酒精类物品的用途和容量提出额外要求。旅客需综合考量航空公司规定、目的地防疫政策以及酒类本身的包装限制,才能避免出行受阻。
一、液体规定:容量仍是硬门槛
无论是否处于疫情期间,民航对随身携带液体的限制始终严格。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规定,每位旅客随身携带的液体单瓶不得超过100毫升,且需装入透明密封袋中,总容量不超过1升。
酒精饮料若为瓶装液态,必须符合上述标准。例如,一瓶50毫升的小瓶装白酒可以随身携带,但超过100毫升的整瓶红酒则需托运。需注意,部分国家(如美国)将酒精浓度超过70%的饮品列为易燃品,即便容量合规也可能被禁止携带。
二、防疫政策:消毒与饮酒需区分
疫情期间,许多旅客混淆了“酒精饮品”与“消毒酒精”的携带规则。消毒用酒精(浓度通常为75%)因被归类为危险品,全球多数航空公司禁止随身或托运携带。而酒类饮品因酒精浓度普遍低于70%(如啤酒约5%、红酒12%-15%),只要容量合规即可登机。部分机场可能要求旅客申报酒类用途,以防止私自携带消毒用品引发安全隐患。
三、航线差异:入境政策决定成败
目的地防疫政策直接影响带酒可行性。例如,中国海关规定入境旅客可免税携带1瓶(750毫升以内)酒精饮料;而新加坡对任何随身酒精饮品征收关税,且要求提前申报。疫情期间,部分国家(如日本)临时加强了对入境物品的检疫,若酒类包装破损或标识不清,可能被要求丢弃。建议提前通过航空公司官网或海关热线查询最新规定。
四、托运利弊:安全与便捷的权衡
选择托运虽能突破容量限制,但也存在风险。疫情期间,多国机场推行“无接触安检”,托运行李开箱抽查概率增加。若酒瓶未用气泡膜包裹,运输途中易破碎;部分廉价航空对超重行李收费高昂,一瓶红酒的托运费可能超过其本身价值。携带小容量酒类登机,仍是短途出行的最优解。
规划在前,畅通无阻
疫情期间带酒乘机,核心规则并未改变,但需叠加防疫政策的特殊考量。旅客应优先确认酒类容量是否符合液体标准,再通过航空公司APP或海关小程序核查目的地限制,必要时选择原包装未开封的酒类以降低争议。毕竟,无论是为消遣小酌,还是为赠送佳酿,提前规划才能让这“一口滋味”顺利跨越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