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清晨,老李站在自家酒厂的发酵车间门口,望着空荡荡的蒸汽甑锅发愁。往年这时候,七八个烤酒工早该忙得热火朝天,现在却连人影都见不着。这幕场景正在全国上千家私人酒厂反复上演——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用工寒冬。要破解这道难题,需要像调配酒曲般精准施策,在用工市场的新土壤里培育出适应当代的解决方案。
拓宽招聘"引水渠"
酒香也怕巷子深,招聘渠道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乡镇电线杆贴启事的年代早已过去,如今的求职者更习惯滑动手机屏幕。某贵州酒厂将招聘启事改编成短视频,让老师傅展示"三蒸三晾"的匠艺,配合蒸汽氤氲的车间画面,三天就收到百余份咨询。与本地职校建立"订单班"合作,把课堂搬进车间,既解决用工荒又培养潜在客群。
重构岗位"舒适度"
夏天蒸桑拿,冬天当暖炉"的工作环境吓退了不少年轻人。重庆某酒坊投资30万改造车间通风系统,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采用分班制将单班工作时长压缩至6小时;增设员工休息室配备冷饮设备,离职率直降40%。现代工人追求的不只是薪资,更是体面的劳动环境。
设计薪酬"磁力场"
传统"底薪+计件"的模式已失去吸引力。四川某酒企推出"技艺成长金",每掌握一道传统工艺工序增加5%薪资;设置"带徒津贴",老员工每培养合格新人奖励3000元;年终按酒品销售额提成,让工人真正成为"酿酒合伙人"。这种薪酬体系使该厂员工留存率提升至85%。
打造职业"荣誉感"
不就是个烧锅炉的?"这种社会偏见亟待打破。某山西酒庄为烤酒工定制绣有姓名的工装,举办"开甑仪式"让工人站C位,将优秀员工故事写入企业志。更与文旅结合,让烤酒工兼任非遗讲解员,这种身份转变使岗位吸引力倍增,甚至出现大学生竞聘现象。
嫁接智能"减负器"
纯体力劳动岗位正在消失。某江苏酒厂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将人工盯火改为设备预警;用液压搬运车替代肩挑背扛;开发手机APP实现工序流程可视化。技术改造后,50岁女工也能胜任核心岗位,用工年龄层拓宽了15岁,人力成本反降20%。
站在传统与变革的十字路口,私人酒厂的用工困局恰似一坛正在发酵的新酒。只有将现代管理思维注入传统行业血脉,用诚意和创新重构岗位价值,才能让氤氲的酒香继续飘荡在新时代的屋檐下。当酒厂开始像对待窖藏老酒般珍视工人,用工寒冬终将化作春酿时节的袅袅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