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查酒价格与实际售价差距悬殊的现象在酒类市场中普遍存在,尤其常见于红酒、白酒等礼品属性较强的商品中。以下是其背后的原因及消费者应对策略的深度解析:
一、扫码价的本质与运作机制
1. 扫码价可随意设置
商家通过向扫码平台(如“我查查”“查查价格”等)付费,自主填写价格信息,甚至可虚构高价。例如,一瓶实际售价49元的葡萄酒,扫码价可标至1299元。这些平台的数据并非来自官方定价体系,而是商家营销工具的一部分。
2. 扫码价与商品条码无关
商品条码仅包含生产国、厂商、产品名称等基础信息,不包含价格。消费者扫码后显示的高价,是商家在平台后台手动添加或与第三方合作设定的虚拟价格,与超市收银系统的真实售价无关。
3. 贴牌酒与中小品牌的“重灾区”
知名品牌因价格透明度高,扫码价相对真实;而贴牌酒、小品牌常通过虚标扫码价制造“高性价比”假象,例如某直播间销售的“冯小宁***酒”扫码价2999元,实际售价仅99元/两瓶。
二、商家利用扫码价的营销策略
1. 制造“占便宜”心理
通过高扫码价与低实际售价的对比(如标价2000元,活动价200元),***消费者冲动购买,营造“一折抢购”的错觉。
2. 满足面子消费需求
扫码价成为送礼或宴请时的“身份象征”。例如,一款实际售价68元的酒扫码显示688元,收礼者误以为价值高昂,提升送礼者的面子。
3. 规避价格透明化竞争
中小品牌通过虚高扫码价模糊真实成本,避免与主流品牌直接比价,同时为经销商提供返利操作空间。
三、消费者易受误导的深层原因
1. 信息不对称与专业知识缺乏
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外观、口感判断酒的真实价值,转而依赖扫码价作为“权威”参考。
2. 对扫码技术的认知误区
许多人误以为扫码价是官方定价或市场指导价,实则仅为商家营销手段。
3. 行业监管滞后
目前尚无专门法规约束扫码价虚标行为,仅依赖《消费者权益保***》中的虚假宣传条款,执法难度大。虽有部分地区(如贵州遵义)发布消费警示,但全国性规范仍待完善。
四、如何正确判断酒类真实价值?
1. 忽略扫码价,关注官方渠道信息
2. 选择正规购买渠道
大型电商自营店(如京东、天猫)需提交完整报关单、质检报告等资料,并接受平台抽检,商品真实性更高。
3. 理性看待促销活动
警惕“扫码价千元,现价百元”的极端折扣,此类商品多为贴牌或低质酒。
4. 参考第三方评测与口碑
专业酒类媒体、消费者真实评价比扫码价更具参考性,避免依赖单一信息来源。
五、行业反思与未来趋势
扫码价乱象反映了酒类市场“重营销、轻品质”的短期逐利心态。长期来看,随着消费者认知提升(如2024年多地行业协会联合***虚标行为),以及监管趋严,依赖扫码价欺诈的商业模式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消费者需树立理性消费观,通过系统化知识(如产区、工艺)而非扫码价判断酒类价值,方能推动市场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