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酒方式:少量入口,注重分析
品酒时每次仅需摄入约2毫升白酒,通过舌尖、舌面等部位感知酒体风味,随后通常会吐掉以避免酒精摄入影响后续品鉴判断。例如,国家级品酒师周维军尽管对酒精过敏(酒量仅1两),仍能通过科学的品评方法完成工作。2. 职业规范:保护感官,严格自律
品酒师需保持味觉和嗅觉的敏锐度,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重口味食物,且禁止吸烟或使用带香味的化妆品。品酒过程中若连续品鉴数十种酒样,总摄入量通常不超过50毫升(约1两),远低于普通饮酒场景的摄入量。3. 酒量与品酒能力无关
品酒师的能力体现在对香型、酒精度、质量差异的精准辨别,而非酒量大小。例如,考试中需通过“香型识别”“酒度排序”“质量重现”等环节,而非饮酒量的考核。部分品酒师甚至因职业习惯几乎不饮酒,仅通过少量品鉴即可完成工作。4. 行业误区:品酒≠喝酒
大众常误以为品酒师需“千杯不醉”,但实际工作中,品酒师更多承担技术分析职责,如指导酿酒工艺、把控酒体设计等,酒精摄入量远低于普通饮酒者。长期大量饮酒反而会损害味觉和嗅觉,与职业要求背道而驰。白酒品酒师单次品鉴的饮酒量通常以毫升计算,总摄入量极少,且多数情况下不会咽下。其职业核心在于通过专业训练形成的感官分析能力,而非酒量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