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谁卖假酒

在中国酒类市场的繁华表象之下,潜藏着一群“黑心商人”,他们以低成本勾兑、仿冒包装、虚构身份为手段,将工业酒精、劣质散酒甚至农药掺入酒瓶,将假酒伪装成名酒、特供酒、地方特产,通过实体商铺、电商平台、婚宴渠道甚至直播带货,将毒手伸向毫无防备的消费者。这些假酒贩子中,既有街角烟酒店老板为暴利铤而走险,也有职业犯罪团伙构建产供销黑色产业链,更有甚者将“***”“内供”作为敛财工具,把党政军名义当作假酒的“护身符”。

个体商户:暴利驱使下的铤而走险

街头巷尾的烟酒店、百货商铺,本是消费者最信赖的购酒渠道,却成为假酒流通的前沿阵地。全南某百货商店老板赵某,三年间将1118件假冒“双沟大曲”酒混入市场,这些用纸壳包装、开水冲洗旧瓶的劣质酒,以每瓶不足15元的成本伪装成品牌酒,仅个人获利就达1.1万元。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孙某,公然销售209箱仿冒“百年国窖”酒,用低端基酒勾兑出与真品相似的口感,连专业打假人员都需借助防伪标识才能识别。这些个体商户往往抱着“查到了认罚,查不到暴富”的心态,将假酒混入正品中销售,形成“真瓶装假酒”“整箱掺假货”的隐蔽模式。

谁卖假酒-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下作坊:工业化制假的罪恶工厂

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里,暗藏着规模化的假酒生产基地。阳春某酒庄二楼的制假窝点里,贺某甲兄弟用灌装机将低端洋酒注入回收的轩尼诗、马爹利酒瓶,仅查获的562瓶假洋酒就估值28万元,而实际销售金额高达355万元。更令人发指的是贵阳吉安巷的假茅台窝点,制假者竟用注射器将敌敌畏注入酒体,只为模仿茅台特有的“挂杯”效果,日均生产千瓶毒酒流向市场。这些地下作坊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印刷厂定制仿冒包装,从酒店回收名酒空瓶,再通过物流公司建立全国分销网络,使得一瓶成本80元的假酒,经过层层转手后售价可达1200元。

电商平台:假酒穿上的科技外衣

当制假售假搭上互联网快车,假酒危害呈几何级数扩散。北京印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名酒”照片,以600元低价吸引买家,再通过三级代理模式完成15万元假酒交易,整个过程无需见面即可完成支付、定制、发货。直播电商更成为重灾区,某平台30%白酒商家无法提供完整授权链,主播们用“内部渠道”“***特价”的话术,将假酒包装成性价比之选。2024年呼和浩特查获的8000万假酒案中,犯罪嫌疑人陈某某专门开发“私人定制”系统,消费者上传婚宴请柬即可获得仿冒对应品牌的“专供酒”,这种精准营销使假酒成功渗透进社交场景。

***神话:权力背书的致命诱惑

贴着“国务院机关事务专用酒”“军队内供”标签的假酒,以其神秘属性收割着消费者的信任溢价。贵阳查获的假茅台窝点中,“民航***酒”包装精美度超越真品,不法分子甚至伪造红头文件证明“***资质”。2024年公安部“净风”专项行动显示,这类假酒单价常超万元,犯罪团伙通过仿冒党政军专用标志、虚构机关采购背景,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到“特权阶层专享酒”。更讽刺的是,部分地方曾将假酒产业当作“支柱经济”,山西文水县高车村在2004年仍纵容村民用开水冲洗旧瓶灌装假酒,当年仅该村假酒罚款就达28万元。

谁卖假酒-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场与假酒的持久战中,每瓶假酒都是对法治与人性的双重拷问。从街边小店到电商平台,从家庭作坊到跨省犯罪集团,假酒贩子们不断变换马甲,但其贪婪本质从未改变——他们贩卖的不只是勾兑酒精,更是消费者对市场秩序的信任。当北京警方一年开展342次打假行动、公安部启动“净风”专项治理时,我们既要看到执法铁拳的威力,更要反思假酒产业链背后的畸形需求:是时候摒弃“***崇拜”“低价捡漏”的心理,让每一瓶酒都经得起良心与法律的检验。毕竟,杜绝假酒不仅要靠法律利剑,更需要每个消费者擦亮双眼,因为你的每一次理性选择,都在为净化酒类市场投票。

谁卖假酒-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