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浓香型酒和酱香型酒的制作区别

中国白酒的“双生花”——浓香与酱香的对话

在中国白酒的江湖中,浓香型酱香型宛如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一个像热情奔放的青年,以窖池为舞台,用短促而热烈的发酵演绎出花果芬芳;另一个则如沉稳内敛的长者,在石壁与时光中缓慢打磨出焦香与酱韵。它们的差异,始于原料的选择,终于岁月的沉淀,每一滴酒液都镌刻着工艺的密码。

一、家园不同:窖池材质的对决

浓香型酒的“家”是黄泥窖池。这些窖池如同母亲的怀抱,用泥土中的微生物群滋养着高粱与小麦。窖泥中栖息着数百种菌群,它们与粮食亲密互动,短短60天的发酵便能催生出乙酸乙酯的浓郁果香。而酱香型酒则住在青石砌成的窖池里,石头像一位不苟言笑的严师,隔绝了泥土的温柔,却逼得微生物在逆境中爆发潜力。石窖中的发酵周期长达一年,微生物在挣扎中释放出酚类物质,为酒体注入深邃的焦糊香气。

浓香型酒和酱香型酒的制作区别-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体温差异:制曲温度定性格

若将酒曲比作酒的“灵魂导师”,浓香型选择的是中温曲(55℃)。这种曲块像温和的私塾先生,用蛋白酶轻柔分解淀粉,酿造出的酒液如同沾着晨露的梨花,清甜中带着甘冽。酱香型的高温曲(65℃)则像烈火淬炼的铁匠,高温让微生物大量消亡,却意外催生出耐高温的芽孢杆菌。它们将蛋白质撕扯成小分子氨基酸,在酒液中编织出酱油般的鲜味网络,成就了“酱香”的独特印记。

三、成长速度:时间尺度的博弈

浓香型酒像急性子的少年,采用“跑窖循环”工艺:将发酵完毕的酒醅迅速转移到新窖,如同接力赛般保持微生物活性。这种“快进式”生产让窖池全年无休,年产酒量可达酱香型的3倍。而酱香型则践行“慢哲学”,遵循“12987”古法——1年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每***作间隔一个月,如同老僧入定,等待微生物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修行。

四、萃取艺术:蒸馏手法各显神通

在蒸馏车间,浓香型酒匠像精明的珠宝商,只选取中段酒(20%-30%酒精度部分)。这种“掐头去尾”的智慧,让酒体避开头酒的暴烈与尾酒的苦涩,保留下最圆润的精华。酱香型则展现着“物尽其用”的智慧,七轮取酒如同七重奏:首轮酒辛辣如刀,三轮酒醇厚似蜜,末轮酒苦涩若茶。调酒师将这些性格迥异的基酒勾兑,就像用七色光谱合成纯白。

浓香型酒和酱香型酒的制作区别-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修炼之路:储存环境的终极考验

刚蒸馏出的浓香原酒像莽撞的少年,只需在陶坛中静养1-3年便能褪去火气。而酱香新酒则是未开锋的宝剑,必须经历至少5年的窖藏。在茅台镇特有的溶洞酒窖里,酒液与红缨子高粱单宁持续反应,逐渐磨砺出丝绸般的质感。更微妙的是,陶坛壁上的毛细孔如同会呼吸的肺叶,让酒液在吐纳间吸纳天地灵气——这正是酱香酒空杯留香三日不绝的奥秘。

时光淬炼的答案

从窖池的温度到微生物的呼吸节奏,从制曲的火候到储存的年轮,浓香与酱香的差异本质上是两种生命哲学的碰撞。浓香型以空间换时间,用窖池生态的丰饶追求即时的芬芳;酱香型则以时间换空间,在漫长的等待中雕琢层次。正如急流与深潭各有其美,这两种工艺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对自然法则的不同诠释。当我们举杯时,饮下的不仅是粮食的精华,更是匠人对时间的驯服与敬畏。

浓香型酒和酱香型酒的制作区别-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