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八年级上册生物制作米酒的过程

制作米酒是初中生物课程中常见的实践活动,主要利用微生物(如酵母菌和根霉)的发酵作用。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中涉及的米酒制作步骤及原理说明:

一、材料准备

1. 主料糯米(或大米)

八年级上册生物制作米酒的过程-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菌种酒曲(含酵母菌、根霉等微生物)

3. 工具:蒸锅、洁净容器、纱布、保鲜膜、勺子等

二、制作步骤

1. 浸泡糯米

  • 将糯米洗净后浸泡4-6小时,使其吸水膨胀,便于蒸煮。
  • 2. 蒸熟糯米

  • 将糯米放入蒸锅蒸熟(约30分钟),高温蒸煮可杀菌并软化淀粉,方便微生物分解。
  • 3. 冷却至常温

  • 将蒸熟的糯米摊开冷却至30-35℃(避免高温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
  • 4. 接种酒曲

  • 将酒曲碾碎成粉末,均匀拌入糯米中(酒曲与糯米比例参考包装说明)。
  • 关键:酒曲中的根霉会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酵母菌则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 5. 密封发酵

  • 将糯米装入洁净容器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便于观察出酒)。
  • 覆盖一层纱布或保鲜膜(需留少量空隙,初期提供有氧环境促进微生物繁殖)。
  • 置于25-30℃环境中发酵(温度过低会抑制发酵,过高可能导致杂菌污染)。
  • 6. 观察与完成

  • 24-48小时:凹坑中出现透明液体(甜味米酒,此时糖分较多)。
  • 3-5天:酒精含量增加,甜味减弱,酒味变浓(酵母菌无氧呼吸产酒精)。
  • 发酵完成后冷藏保存,防止过度发酵变酸。
  • 三、科学原理

    1. 微生物作用

    八年级上册生物制作米酒的过程-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根霉:分泌淀粉酶,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糖化作用)。
  •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发酵)。
  • 2. 发酵条件

  • 温度:25-30℃为最佳(高温导致杂菌,低温抑制活性)。
  • 氧气:初期需少量氧气促进微生物繁殖,后期需无氧环境产酒精。
  • 四、注意事项

    1. 严格消毒:容器、工具需用开水烫洗,避免杂菌污染导致***。

    2. 控制温度:发酵温度不超过35℃,否则菌种失活。

    八年级上册生物制作米酒的过程-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避免接触油或生水:油和生水可能携带杂菌,导致发酵失败。

    五、失败原因分析

    1. 米酒发酸:乳酸菌污染或密封不严导致醋酸菌繁殖。

    2. 无酒味:温度过低、酒曲失效或发酵时间不足。

    3. 长黑毛/霉斑:容器污染或酒曲中混入杂菌。

    通过此实验,可以直观理解微生物在发酵中的作用,并联系课本中关于“真菌与人类生活”的知识(如酿酒、食品制作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