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中出现塑化剂的原因主要与其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接触塑料制品密切相关,同时也可能涉及原料污染或非法添加。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生产过程中塑料制品的使用
1. 塑料管道与容器
白酒在酿造、输送和储存过程中常使用塑料材质的工具,如塑料接酒桶、输酒管、酒泵乳胶管等。这些塑料制品中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如DEHP、DBP),而酒精作为有机溶剂会加速塑化剂从塑料中溶出。研究表明,使用塑料管道输送酒精时,DBP含量显著增加。
例如: 2012年酒鬼酒事件中,塑化剂超标被归因于生产设备中的塑料接触。
2. 包装材料污染
塑料瓶盖、密封垫片、包装膜等材料中的塑化剂可能迁移到酒体中。尤其是高温或长时间接触时,塑化剂溶出量更高。
二、原料与环境因素
1. 原料污染
高粱、大曲、稻壳等酿酒原料可能因环境污染(如土壤、水源中的塑化剂残留)而携带微量塑化剂。研究表明,大曲中的DBP含量尤为突出。
2. 水源污染
酿酒用水若受塑化剂污染(如工业废水渗透),可能通过酿造过程进入白酒。尽管企业通常使用纯净水,但现有水处理技术难以完全去除塑化剂。
三、非法添加行为
少数企业为追求口感或降低成本,可能在勾调过程中非法添加塑化剂,例如通过添加DBP模拟老酒的“挂杯”效果。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此类行为仍存在风险。
四、酒精的溶解特性
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酯类)易溶于乙醇,而白酒的高酒精浓度(通常≥20%)加速了塑化剂从塑料制品中的溶出。相比之下,水或低酒精饮品中塑化剂迁移量更低。
五、监管与标准的演变
1. 早期标准缺失
2012年前,白酒国家标准未将塑化剂纳入检测项目,导致行业长期未重视该问题。酒鬼酒事件后,国家逐步完善标准,例如2019年规定白酒中DBP不得超过1 mg/kg。
2. 企业整改措施
事件后,多数企业改用不锈钢设备替代塑料管道,并加强原料筛选。例如,茅台、五粮液等企业通过工艺升级降低了塑化剂风险。
白酒中的塑化剂主要源于生产环节的塑料接触(占比约70%以上),其次是原料污染和非法添加。尽管目前行业标准已趋严格,但消费者仍需理性看待风险——按现行标准,成年人每日饮用≤1斤DBP超标的酒才可能超过安全阈值。建议选择使用不锈钢设备和合规包装的品牌,以减少摄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