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达岭长城的巍峨身影下,一家酒企默默耕耘了百年时光。北京八达岭酿酒公司,如同一位沉稳的老者,将塞北的凛冽风霜与匠人的温热匠心,融进每一滴酒液。自清末民初的民间烧坊起步,它经历了战火洗礼、时代变迁,却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又在创新中寻找突破。如今,这杯酒里沉淀的不仅是粮食的精华,更是一段与山河共呼吸的历史。
百年窖池,传承古法
八达岭酿酒公司的根,深扎于一口口百年窖池中。这些窖池以当地特有的黄泥筑成,历经数代匠人养护,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环境。20世纪初,创始人王秉乾在此地开设烧坊时,便遵循“老五甑”工艺,以高粱为骨、小麦为魂,通过固态发酵酿出醇厚酒体。窖池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酿酒人“春踩曲、夏制醅、秋开窖、冬封藏”的四季轮回,也让传统技艺在时光中愈发纯粹。
烽火岁月,逆境重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酒坊一度被迫停产,窖池险些毁于战火。但匠人们将酿酒工具藏入深山,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窖泥中的菌群。新中国成立后,酒坊收归国有,更名为“八达岭酒厂”,并在支持下重建生产体系。这段历史赋予企业坚韧的品格——正如酒液需经岁月陈酿,企业的生命力也在磨砺中愈发醇厚。
工艺革新,品质突围
改革开放后,八达岭酿酒公司迎来关键转折。1985年,企业引进气相色谱仪等设备,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科学数据;1998年建成万吨级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古法工艺+现代管控”的融合。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在保留清香型白酒特色的研发出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年份酒系列。老窖池的“活文物”价值与科技创新形成合力,让企业在白酒行业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文化符号,地域名片
酒瓶上的长城浮雕、产品命名中的“居庸关”“望京台”,无不彰显着企业对地域文化的深耕。自2006年起,酒厂将废弃的老厂房改造成酒文化博物馆,陈列着百年来的酿酒器具与历史照片。游客在此不仅能品鉴美酒,还能触摸到长城脚下特有的农耕文明与军事文化交织的脉络。这杯酒,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载体。
责任担当,回馈社会
从支援抗美援朝捐赠“爱国粮”,到2020年疫情期间向医护工作者捐赠物资,八达岭酿酒公司的社会责任始终与时代同频。近年来,企业通过“农户+酒厂”模式,带动延庆周边数千户农民种植酿酒高粱,并设立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子。这种“取之于土,馈之于民”的胸怀,让企业的历史书写得更具温度。
一杯酒里的山河岁月
北京八达岭酿酒公司的百年历程,恰似其窖池中缓慢发酵的酒醅——既有传统工艺的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蜕变。从烽火年代的艰难求生,到新时代的文化输出,它用一杯酒讲述着如何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突破。这杯浸润着长城风骨的白酒提醒我们:真正的“老字号”,不仅是历史的幸存者,更应是未来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