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蜿蜒的臂弯里,八达岭酒厂如同一颗历经风霜的明珠,而赋予它生命力的灵魂人物,正是老厂长张永利。上世纪80年代,他以技术员的身份扎根酒厂,用半生时光将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管理智慧相融合,不仅让“八达岭”成为京郊白酒的代名词,更让这座老酒厂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张永利的名字,早已与八达岭酒厂的兴衰荣辱密不可分。
创业历程:从技术员到掌舵人
张永利的酒厂生涯始于1983年。彼时的八达岭酒厂还是一家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地方小厂,年产量不足百吨。作为科班出身的酿酒技术员,他带着一本泛黄的《白酒酿造工艺学》和一腔热血,一头扎进车间。从原料配比到发酵温度,他像医生问诊般逐一“把脉”生产环节。十年磨一剑,1995年,他临危受命担任厂长,用“技术派”的严谨和“实干家”的魄力,推动酒厂完成机械化改造,产能翻了五倍,为后续品牌崛起打下根基。
品质坚守:舌尖上的长城精神
“酒是喝进肚子的,容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张永利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持沿用传统地缸发酵工艺,即使成本高昂,也要保留高粱酒的醇厚回甘。2001年行业爆发勾兑酒丑闻时,他顶住市场压力,公开承诺“八达岭一滴酒精不掺”,并首创“透明窖池”参观制度。消费者透过玻璃窗看见蒸腾的雾气中工人们挥铲翻醅,仿佛触摸到长城砖石般踏实的品质承诺。
创新探索:老酒厂的新基因
在守旧者眼中,张永利是个“矛盾体”。他既推崇古法酿造,又大胆引入微生物菌种定向培育技术。2010年,他力排众议推出“长城窖龄”系列,将年份酒概念植入京郊白酒市场,赋予老品牌时尚内涵。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酒厂后院开辟“非遗工坊”,邀请游客体验酿酒,让工业遗产变身文化IP。这种“用老坛装新酒”的智慧,让八达岭酒厂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人文情怀:酿的是酒,暖的是心
张永利办公室的抽屉里,珍藏着三千多封消费者来信。有位老兵在信中写道:“喝八达岭二锅头,就像听见了长城的号角。”他要求每封来信必须由厂长亲自拆阅,并定期举办“老友品鉴会”。当年轻员工抱怨传统包装土气时,他指着酒瓶上的长城垛口图案说:“这不是花纹,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勋章。”这份对土地与历史的敬畏,让八达岭白酒超越了商品属性,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
行业影响:竖起京酒复兴的标杆
在张永利掌舵的二十年间,八达岭酒厂从偏居一隅的地方企业,成长为华北地区白酒十强。他主导制定的《清香型白酒京派工艺标准》,被业内称为“北派白酒教科书”。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他证明了传统产业不必在现代化进程中丢弃灵魂——当同行纷纷追逐资本扩张时,他坚持“慢工出细活”的酿造哲学,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质量重于速度的价值标杆。
岁月沉淀的醇香
回望八达岭酒厂的发展轨迹,张永利既是脚踏实地的工匠,又是高瞻远瞩的领航者。他像对待陈年酒醅般呵护着传统技艺,又像雕琢艺术品般打磨着企业未来。在机械化与快消文化席卷的时代,这位老厂长用一生坚守证明:真正的品牌生命力,既需要与时俱进的勇气,更离不开扎根土地的初心。当游客站在八达岭长城俯瞰酒厂升起的袅袅蒸汽,或许能读懂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那不仅是酒的醇香,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