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孔府家酒创始人

在鲁西南飘着高粱香的土地上,有个身影总在晨曦中推开酒坊的木门。孔德懋,这个把"诗书礼乐"揉进酒曲的读书人,用三十载光阴将孔府私酿化作传世佳酿。他像古槐守护庭院般守着酿酒古法,让两千年的儒家智慧在酒香中苏醒。

半部论语酿琼浆

青砖墙内,孔德懋的手掌纹路里嵌着《礼记》的章句。他总说:"酿酒如治学,差不得分毫。"春分踩曲时,要像研读《春秋》般专注;霜降下沙时,要如临《周易》般敬畏。当别人追逐工业化浪潮,他固执地守着"九蒸八酵"的古训,把每滴酒都当作"克己复礼"的修行。

孔府家酒创始人-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酒香深处见家国

1993年那场暴雨冲垮了窖池,六十岁的老人跪在泥泞里护住酒甑。工人们记得他嘶哑着说:"这坛母糟是洪武年间传下来的,比命金贵。"正是这份执拗,让孔府家酒在洋酒冲击的年代里守住了文化魂魄。他像老燕衔泥般,把散落民间的酿酒绝技一片片拾回。

樽前犹带书卷气

酒厂账房里的算盘旁,永远摊着翻旧的《论语》。孔德懋给酒坛系红绸时总要吟两句诗,他说:"酒是流动的典籍,得让后人尝得出仁义礼智。"那些刻着篆字的陶坛,装着的不只是玉液,更是"温良恭俭让"的儒家精魂。连酒标上的云纹,都是他照着孔庙藻井一笔笔描的。

薪火相传守匠心

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酒窖,指着斑驳的砖墙说:"这墙上浸着七十六代酿酒人的汗。"如今转动着的石磨,仍按他定下的规矩——每转三圈要歇半刻,"让粮食喘口气"。新来的学徒不知道,装甑时那个特殊的扬杓动作,其实是孔子"揖让而升"的礼仪化身。

孔府家酒创始人-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孔府家酒香飘四海时,那个在曲阜城墙根下捡麦穗酿酒的老人,早已把匠心酿成了文化基因。他用一坛老酒证明,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坚守。每滴穿过时光的佳酿,都在诉说:有些传统不必颠覆,只需地活着。

孔府家酒创始人-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